雨中,站在美术馆外面的银杏树下,想象着杨一的样子,想象着那一年,怎样的一个他,背着吉他,贸贸然从广东来到北京,在没有一个亲人朋友的情况下,以卖唱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生活。
如今,那排银杏仍在这里,可是杨一不在。银杏树下,却已是一片狼藉——北京总在修路,碰上下雨,路面哪有可能不惨不忍睹。
拍了一张美术馆的照片,固执的要拍下那一排银杏,却发现怎么也无法避开工地上各种各样的机器。想来以后照片上总是会有着一份喧嚣。
我站在那里,任凭着雨飘落在头上身上,矫情地想,这难道就像我们的精神家园么,有些东西我们终究无法逃避,梦想只是梦想罢了。
那天在西直门地铁站的过道里,看到一个街头艺人,一把吉他上面固定着一把口琴,同时弹吉他和吹口琴,相当的纯熟。我不敢正对着他,因为我不能给他什么——我也一样囊中羞涩。我只有站在拐角处,静静的听。一直,站在拐角处。
我其实在等人,她很久都不来。从楼梯上不断的走下来很多人,可是脸孔都是陌生的。渐渐的觉得冷和孤单,觉得无助,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
人潮来去,只有我像一块石头,站着一动不动。身边的一切似乎都与己无关。没有什么东西仍属于自己,自己也不再属于这个世界。
这时候,唯一清晰的音乐,是吉他和口琴的声音。是《花房姑娘》——记得她给过我这首歌。很美的旋律,每一次拨弦似乎都拨在心上——音乐总是让我不再孤单。
赶紧跑去打电话,因为怕泪水流下来。给朋友留言:“我在西直门地铁站弹吉他的人旁边,找不到去车站的路。”
我是真的找不着路。
[关于杨一]
杨一,男,1969 年生于粤北山区,客家人。自90 年代初开始,游吟祖国各地。目前,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首都。几乎每天黄昏,在北京美术馆门前,人们都能听到他熟悉的歌声。
他的作品以反映下层劳动者的生活为主,也有自己的经历和个体感受,风格极为鲜明,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内容是真正可以代表当代中国民间音乐水平的。
杨一没有在大院高墙的学府中深造过,他的大学是在街头小巷完成的。他劳动,歌唱,迁徙,卖艺,在暴雨和烈日中,在大风大浪里,经风雨,见市面,炼就了铁的本领和火的心肠。
有兴趣的可以看木棉诗歌板精华区 现代各家 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