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如同在沙漠里行走,亲情是骆驼,友情是清水,爱情不过是海市蜃楼。
可是仍然写爱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太绚烂的缘故?
也许,虽然是海市蜃楼,可是大家都不愿意放弃找到绿洲的希望。
生活因此变得精彩——如果你也认为这是精彩——多了甜蜜,也多了苦涩,多了快乐,也多了悲伤。
北京一夜,大概就是我的海市蜃楼。
1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第一次来到北京玩,而且是独自一人,却丝毫没有陌生的感觉。这一方面得益于北京的朋友们对我的照顾,另一方面也因为我早已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华工和清华同为工科学校,在我看来总有一丝的相似。在清华园里住着,自然得就像在延续我的大学生活。
由于打算在北京住上一段时间,所以也没有急着出去。开始的时候每天都骑着车子在园子里晃悠,一直以来脑海里清华的形象逐渐清晰:荷塘,十食堂,电动交通车,西操,清西瓜摊....
直到有一天,和熊在电话里聊天的时候突然说起她上次去西安最终没能去成碑林——因为离住的地方太近,总想着要去的话很方便,最后却由于赶着回京而错过——人就是那么奇怪,唾手可得的东西却往往因为不在意而失之交臂。
所以第二天早上,当我看了一个小时朝阳下的近春园荷塘之后,突然动了去看看圆明园的荷花的念头——我可不想在离开清华的时候发现自己忘了和它们的约会....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圆明园的荷花节大概是已经结束,那一大片荷塘却风韵犹存。毕竟是曾经的万园之园,毕竟曾是最气派的皇家园林,比起清华荷塘,这里的荷花更有气势:绿得发亮 的荷叶从近处的岸边向远处延伸,粉红的雪白的荷花点缀其间。微风过时,荷叶私语的声音犹如退潮时海水在冲刷着沙滩。时而有一些白色的鸟儿惊起,掠过,又很 快的消失在田田荷叶当中。
大水法遗址是到圆明园不能不去的地方,这里总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历史,沧桑,耻辱这一类词。从残留下来的石头上面的花纹可以想见这座东方瑰宝当年的辉煌。可是无论如何,圆明园更吸引我的还是荷花。走在荷塘边上,有时候恨不得变成一尾鱼,这样就可以戏于莲叶间了。
准备回去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慢慢地走在福海边上,突然发现前面柳影下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颇有艺术家气质,拿着画夹,正在给一个女孩画像。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也洒在了那个女孩的脸上,几缕头发散落下来,在风里飘着,清秀——如果她坐在荷塘边上,后面是出水的芙蓉,那一定是一幅完美的画吧。
不知道为什么,连续画了了好几张,他都不甚满意。于是我就乐得站在一直看着——其实是看pp美眉罢了,难得有美眉一直坐在那里可以随便看,何乐而不为?
刷,他抽出了第四张纸。我不禁微笑了。女孩看了我一眼,也笑了一下,脸竟然有些儿红了。将流氓进行到底,继续看,不管——既要看“画”画,也要看画“画”....
这一次,画者吸取了教训,不再追求细节,只用寥寥数笔,神韵已然尽现——简单往往是表现复杂的最佳方式。他略带得意的把成品交给女孩,这一次,我只在心里笑着,然后转身走了。
就在这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声音:“等等,送给你吧。”接着,一张卷着的画纸从身后递了过来。
....
3
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回到清华,夜幕已经降临。圆明园福海的日落让人留连,霞光照在那幅素描上,总让人想起那红扑扑的脸,散开的长发和远去的背影。
高中的时候曾在学校的画展看到过一幅素描,也是一个女孩的肖像,叫《冬日阳光》,画中女孩的眼神就像冬天早晨穿过林间的丝丝缕缕的阳光,清冷中却又带着一丝暖意,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而这个女孩给我的印象,是初秋夜晚草地上的一滴露水,折射着微凉的月光;偶尔有一片尚未红透的枫叶,轻轻的飘落。
可是我知道,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北京这个地方不算小,我不奢望能再见到她,即使见到,也不奢望还有些什么发生,毕竟,浪漫的爱情只属于浪漫爱情故事的主角。只有梁祝化了蝶,别的大部分人,只化为蛾,蟑螂,蚊子,苍蝇,金龟子....
我只是把画小心的放入我的行囊,然后继续着我的北京之旅。
4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天坛,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现在已经改成公园了。到达天坛公园门口的时候还很早,只看见很多老太太老大爷拿着月票乐呵呵的往里走。
记得有朋友说过,很喜欢天坛的树,于是就一棵棵一排排细细的看过去。绝大多数是侧柏,这容易理解,只有它才能体现肃穆,象征永恒。看见有三个同龄人去抱一棵树,心里微笑——他们的童心与我有着共鸣。阳光从枝叶间穿过,在翠绿的草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路边是欧式的长凳和灯,意外的和谐。
祈年殿是标志性的建筑。蓝色的琉璃瓦,金色的柱子,白色的栏杆。万里无云,从门洞里看出去,其雄浑的造型在蔚蓝的天幕下显得更为壮观,让人心里不禁赞叹:不愧是中国建筑的典范作品。
天音石和回音壁同样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对声学原理的巧妙运用,无疑需要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站在这里,除了赞叹之外,一时之间想不到别的词语。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人太多了....
其实我心里真正想着的是,人这么多,却没有我想要见到的她....
怎么想起她来了呢,我苦笑了一下。也许,因为这里是回音壁,没有人愿意在茫茫人海中,只有自己的声音是熟悉的。
出了回音壁,漫无目的地走了一段,然后找一个台阶坐了下来,从行囊中拿出了那张画,画中,伊人笑靥依然。
正想站起来,突然觉得前面多了一个人,抬头,只觉得自己笑容突然凝固,然后慢慢的舒展开来。
一样的微微翘起的嘴角,一样的弯月一般的眉,一样的刘海,几乎怀疑画里的人跳到了面前。阳光很刺眼,显然不是梦——原来世界真的很小。
“哦,你也在这里吗?”她先开口。
“嗯。”我微笑。不知道说什么,好像也不用说什么。很自然很舒服的感觉,就像相识很久的朋友在异地重逢。
那天晚上,我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还记得我说的那个女孩么,今天又遇到她了,那时候,我坐在祈年殿围墙外的台阶上,从上面数第四级,台阶的两旁开满了黄色的菊花....”
5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那天我们在荷塘边上坐着,时而说说话,时而什么也不说,只是长时间静静地各自看着风景。谈及的内容已经像风里的荷香,飘散在暮色中,在记忆里只有淡淡的痕迹了。然而,她的微笑仍然清晰,就像天边那颗清亮的星星。
黄昏,白色的写着“水木清华”的牌匾和两边“窗外云影槛外山光”的对联,与那里的浮在水面的荷叶,岸边的石,堤上的柳,以及从树顶上看到的夜色正好是绝配。还有一座自清亭,总是让人蓦的想起,荷塘,以“自清”为名最佳——自清荷塘自清亭,佩弦新月佩弦风。
北京学校的校园里,往往种着很多柳树,垂下来的绿绦在风里飘着,很自在的样子。清华还有很多松树,偶尔能看见松鼠,明亮的眼睛,蓬松的尾巴,它们是阳光下跳跃着的精灵。
我像往常那样,骑着自行车从主干道的树荫里穿过,然后左转,经过二校门,近春园,明理楼,最后到清西。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坐在后座上。
我没有回头,却可以想象得到她的样子:两脚交替地踢着,哼的是《那些花儿》....
6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2001年7月13日。
申奥日。
来到清华之后,会常去水木的驴板。除了查找一些信息,也认识了一些朋友,偶尔还会灌灌水。13号下午6点的时候,看到了一则消息:“自行车环北京,庆祝申奥成功或者不成功。今晚12点,清华西门等。去的请re”
对申奥的成功与否,我没有太多的想法——凡事都有利有弊,一时的得失并不需要太在意。不过这次活动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毕竟,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
于是打电话联络她。我知道,她也会喜欢这样的活动的。果然,她欣然应允。
她又说,突然想去雕刻时光。
于是,那个令中国人难忘的晚上,我和她,在我最难忘的cafe里度过。
雕刻时光,传说中的书吧。在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有着低矮的平房,昏黄的路灯,窄窄的青石板路。头顶上穿行着五线谱般的电线,停留在上面的燕子就像跳跃的音符。
万圣书坊,闲情偶寄,那里青年之家都在这条小巷子里。
雕刻时光的对面,叫时光对门。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可惜这些,已经飘散在风里,留在回忆中了。
传说是永恒的。
只有传说才是永恒的。
玻璃窗,台阶,小黑板上白色的粉笔字。轻轻的推开那扇木门,随着吱呀一声,看到的是第一进的几排座位,一台电视机和一部老相机。第二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三个靠墙放的大书橱,中间有一张大木头桌子,上面也放满了书。一些小圆桌分散在书橱旁边,都用小台灯。还有一个小小的落地玻璃窗,夜色隐隐约约透进来。过道的另一头,是第三进,一个很高的吧台。
在桌子旁坐下,穿着蓝色围裙的侍应就会送上免费的柠檬水。捧上几本书,从下午到黄昏,到深夜。时光就这样在精雕细琢中流逝。
7
风流笑伴相逢处,白马游缰。
吧里有不少的人,电视在直播,大家在期待。
仍然是找了一张小圆桌,仍是开了小台灯,仍是拿了一些书,仍是一杯随时加满的柠檬水。木头的质感,灯光的温暖,书本的墨香,柠檬水的清凉,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静静的看着书,偶尔说一两句话,说各自对北京的感受,说各自喜欢的东西,也会说说在书上看到的有意思的文字或者图画。常常会因为共鸣而欣喜,因为欣喜而微笑。
10点多了,突然要宣布申办成功的城市,这时候,我们预感到,北京赢了——只有北京可以在第二轮就一骑绝尘。
所有的人都挤到了电视机前面,等着那一刻。
如果多年之后,朋友们走到一起,说起2001年的申奥夜,我想我依然可以把那天的情景清晰的描述出来:在雕刻时光,我和她,静静的看着激动的人们,然后相视而笑。
11点多,清华西门。有人在派发号外。地图旁边几个人,几辆车,一看就知道是参加这次活动的了。过去打招呼,自我介绍,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意。
出发了,像滚雪球一样,沿途有一些没有报名的人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和北大和北师大的会合之后,二十几人的车队向南驰去。
8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车队一路向南,路上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多人——北京太大,人们都集中在广场和世纪坛这些地方了。大家时而分散,时而聚拢,不时停下来清点人数,走走停停,没多久就到了世纪坛附近。
隔着一条街,遥望世纪坛,灯火照亮了天空,想必有很多人在那里狂欢。领头的问有没有谁有兴趣过去看看,意外的是被一致否决了——想想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式,各得其乐就行。
开始的时候体力很好,谈笑之间,大家轻轻松松的从西三环南下,穿过大街小巷,然后转向东,朝着天安门广场的方向驶去。
长安街上,车水马龙。由东向西的路上,一辆接一辆的车缓慢的移动着,喇叭声,欢呼声响彻了天空。人们从车子里探出来,挥舞着红旗,衣服,甚至还有拖把。
另一半的路则在实行交通管制,没有一辆车。于是,我们纵队变横队,冲了进去——幸好警察叔叔也没管我们。
第一次发现长安街原来是那么宽阔,十几辆自行车并排,也没能把路的一半完全封住。自行车队像压路机一样向前,开始的时候,大家在唱歌,接着,开始和另一边路上的人们一起欢呼大叫,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和快乐。
接近凌晨三点,我们来到了祖国心脏的心脏。依然很多人。我们在广场上逗留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感受着欢乐的气氛。
不久,广场开始清场。不过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有些甚至想等着看升旗仪式。可以理解,因为,这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大概三点半的时候,我们从大会堂旁边一条寂静的街上穿行而过,踏上了回程。
9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从清华到广场那一段,她总是喜欢走在外面,于是我只好走在她的外面。
她没有说什么,我知道她明白的,她一定明白的。因为,一个会关心别人的人往往是个细心敏感的人。
回来的路上,疲倦开始渗入我的身体。
前一天的通宵本来已经令我透支,接着一个白天的奔波,然后是晚上长距离的自行车骑行,我发现自己没法再撑下去了。
到了学院路,整个人已经陷入崩溃,双手已经扶不住车把,不断的突然脱手,车子歪向一边,然后惊醒,扶正,接着又一次支持不住....
这个时候已经是清晨,路上有不少的车,如果在车经过身边的时候睡着而偏离到路中间,后果将不堪设想。
努力的和睡魔对抗着,可是眼皮却越来越挣不开。
她觉察到了我的异样,也大概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过她依然是没有说什么,默默的骑着车子走在我的外面,不时的看看我。
我说不出话,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突然我的自行车前轮碰上了石头,再也抓不稳,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往路边的方向倒....
一双手伸了过来,那一刻,我看见了她的眼睛,直到今天也依然未曾忘记她当时的眼神,是嗔怪,怜惜,抑或是兼而有之?
终于回到了清华,回到了熟悉的28#,倒在床上,忽然想起今天约好了和朋友去北海。
于是躺了十分钟之后起来洗澡,冰凉的水冲在头上,整个人顿时清醒了许多。
10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北京唯一的缺点在于没有大的江河,幸好,她有许多美丽的湖,水让这个城市有了灵气。
北海是北京最有名的湖之一,一首传唱全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大家记住了它的白塔碧波。可是我总是心不在焉,不是因为困,而是我知道,我再也忘不了那双清澈的眼睛。
白塔的顶上有一个望远镜,可以清楚的看到气势磅礴的故宫建筑群,可不知道为什么,这里总是让人怅然若失。
从北海回来,没有直接回清华,而是到北大的未名湖畔坐了一会。黄昏,湖面碎金点点,博雅塔静静的站在那里——多少年了,它就这样一直静静的站着,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不远处坐着一个白衣少女,嘴角带着一丝微笑,大概想到了她的恋人?又或者是在做着一个甜美的梦?
我的故事,也不过是一个梦,梦醒的时候,一切都将结束。
在七彩的晚霞里,我拿起背囊,骑上自行车,穿过堤岸上的垂柳,穿过路旁的银杏,穿过传说中的三角地,向着那个有着华表,灯笼和石狮子的西门飞驰而去。
11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
接下来的日子里仍是和她结伴同游,相处得很自然,因为我们总是很容易的找到默契。有时候也不太明白,到底真的是有缘,还是因为我们之间还有距离,所以没有冲突和矛盾。
连续十几天的凉爽天气之后,太阳开始不甘寂寞,北京真正的夏天终于到来了。不过虽然气温高,还是没有夏天在广州时的不舒服的感觉。在这个没有太多高楼大厦的城市里,即使天气怎么炎热,也不会觉得非常喧嚣。千百年来,古都一直都在顽强的挣扎着,努力保持着它的风骨。
我仍然分不出这到底是不是梦境,如果是,那么记忆为什么这么真实,那山那水那人,依旧那么清晰,一如昨日?
哪怕是梦,我也不愿意醒来。
12
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植物园总是我的最爱,北京植物园尤甚。拿着过期的学生证,买一张两块五的学生票,就可以在里面走上一整天——当然,只有不多的人认为这样值得。
她和我就是这不多的人之中的两个。
月季园繁花似锦,丁香园暗香浮动,芍药园绿意盎然,木兰园芬芳怡人。大片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清脆的鸟鸣,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处都让人留连。
黄叶村是植物园里又一个好去处,这里同时也是曹雪芹纪念馆,据考证,曹雪芹就在这里完成了那部不朽之作。“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如今,昔人 已去,唯余空屋。那碾,那磨,那井,那瓜棚和篱笆,那沿河的烟柳和那大片的竹林,还会为曹老笔下的无边风月潸然泪下么?
我们争论着红楼,争论着爱情,争论着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直到说起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直到登上那个了望台远眺香山,我们突然沉默了。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可是我们终究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爱情。
13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下午五点多的时候才走到卧佛寺的门口,已经关门了,不过我们并不后悔,如果可以,我们甚至可以在几个园子里呆得更久。看了看地图之后,我们向着后山的樱桃沟走去。
曲径通幽,开始的时候两边是竹林,慢慢的进了一个山谷,气温也已经下降到凉爽的程度,人很少,只是偶尔见到一两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拖着一些空的水罐慢慢的 走着。其中有一个老奶奶还很热情的跟我们聊天,给我们指路,而且怎么也不肯让我们帮她拿那几个大水罐——她说她每天都要走一次这里,去水源头装一些山泉水 回家。
到岔道口的时候,她沿溪水走,我们则上了山麓。不一会就看到了一二·九运动纪念碑,然后转下来,刚好到水源头,又一次见到了那个老奶奶。
老奶奶在慢慢的装泉水,我们则坐在大石头上,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话。天色开始暗下来,百鸟归巢,凉风习习,静听天籁,身心俱醉。
这时候老奶奶突然问了一句,你们什么时候认识的?很多年了吧?
我们都没有回答。我似乎看到她的脸色有点红,可是看不清楚——如果不是那么晚就好了....
14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连续三天都在走路。第一天,徜徉在植物园;第二天,压全世界最有名的马路之一——八达岭长城;第三天则是爬香山然后穿过京西国家森林公园到八大处公园。
香山香炉峰并不高,可是风很大,很舒服。从鬼见愁看北京的远景,有点缥缈的感觉。
转到山后,靠太阳确定了一下方向,沿着围墙外人烟稀少的小路一直走去。
路上很静,除了溪流和鸟鸣之外,只有偶尔从很远很远的香山顶上传来的人们的叫声。阳光很好,穿透到人的心里。我们默默的走,默默的休息,默默的吃着我们的午餐——清华超市的麦之香面包和榨菜,用心感受着难得的宁静。
由于没有地图,绕了路,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八大处公园的入口。但是有什么要紧呢,有时候过程更让人珍惜。
叠翠谷有一个溜索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也许,人类都有着从山谷上空滑过那一瞬间如鸟儿般自由飞翔的欲望?
至今我都不知道是否应该感激那个粗心的管理员,他提早开了挡门,结果,在她解开带子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的是迎面直飞过来的我。
溜索突然的减速,我晃了一下,停在了她的面前。
接着,听到了她的呼吸和心跳。
终于把她拥入怀中,那一刻,世界上所有别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
15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她推开了我,虽然没有用力,可是很坚决。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裂开的声音。
“我明天回去了。”她转过头,向着山谷,轻轻的说。
不敢看她,因为我不知道会不会看到她的泪,无论是哪种结果,我仍是会难过。
不想问为什么,因为无论是什么理由,结果都不会改变。
在见到阳光的一瞬,命运的巨掌毫不留情的把希望击成了碎片。
西直门地铁站。
她死活不让我送她到北京站,说她的行李很少,说地铁站出来就是候车室,说她自己来的时候就是一个人....
我终于放弃,虽然我知道她说的都是借口,可是我只是觉得无能为力。
唯一可以坚持的是,买了一张票,送她上了地铁。
她向我挥了挥手,很轻松的样子。我转身,快步下车,躲在了月台上的大柱子后面——总是害怕这样的离别,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又或者,永远都不可能再见。
车似乎停了很久,我靠在柱子上,人们在身边来往,行色匆匆,他们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么?
铃声响了,车门终于唰地关上。我从柱子后面转了出来。直到现在我仍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车窗中她的背影,在我的眼眶中微微颤抖。
蓝色的火车撞击着铁轨,穿出站台,呼啸而去。
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16
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地铁站的走道边上,一个街头艺人在同时弹吉他和吹口琴,是《花房姑娘》——记得她给我唱过这首歌。很美的旋律,每一次拨弦似乎都拨在心上。音乐,总是让我不再孤单。
我站在拐角处,靠着墙,一遍又一遍的随着琴声默唱着:“我想要回到老地方,我想要走在老路上,这时我才知离不开你,噢……姑娘”....
不知道过了多久,忽然感觉到身边穿梭的人群之中好像多了一个站着的人,如同河流中的石头。我转过头去,看见的是微笑的她,静静的站在那里,歪着头看着我。
“我忘了下车,然后发现地铁是环线,干脆就坐回来了。”她摊开双手,耸了耸肩,很轻松的样子。
我也笑了:“那看来你的愿望可以实现了。”
“对。”她用力的点了点头,“我们明天去古北口长城看日落,后天到司马台长城爬望京楼。”
“嗯。”我也用力的点了点头。
和她又一起坐上了375 路公共汽车,笑谈了一路,可是,仍是有些东西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17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古北口长城。
一下火车,就似乎已经闻到了远古硝烟的味道——铁路边上的崇山峻岭之间,几个烽火台孤独的站在那里,守望着这古往今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古北口,这样的名字总是让人浮想。北京北边的门户,这里,埋藏着多少历史。
于是下午去爬这段残迹。后来才知道,这里叫做卧虎山长城。与东边的一段蟠龙山长城遥相呼应。
穿过铁路的时候,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隧道,她突然停了下来,说:“帮我照张相吧。”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要求留影,也是最后一次。
快门闪动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身后没有尽头的铁路,和隧道上写着的字:古北口一号。
一开始就走错了路,沿着环山的大路一直走,一边遥望着山顶的烽火台,却越发的觉得远了。
意外的发现是沿路的野花和一个风化得很厉害的烽火台。爬到这个烽火台上面,风很大很凉。回望东南,一列火车如一条长蛇从山中穿出,爬过一座桥,又钻入了另一座山。山间,长城犹如巨龙般蜿蜒向东,雾蒙蒙,不见其首。
烽火台上已经长了荒草,更让人想起沧桑,历史,古老一类的词。疾风知劲草,长城却在风霜雨雪中巍巍耸立着这么多年了。
冬天来临的时候,这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致?
忽然很想听听城砖被寒冰撑破的声音。
18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从山沟往上正对着一个烽火台。为了矫正我们刚才犯下的错误,我们决定从此路直接登顶。说是路,其实是山沟里铺满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雨而冲下来的石头和城砖,远远的看过去,是一条白色的带子。
背着十几斤的背包,爬在一个坡度在45到70度之间的石头路上,越往上,路上的城砖慢慢的多了起来,这些也是长城的一部分,只是现在它们分家了。没有带走东西的习惯,所以让所有的城砖留在了原处。
城墙不高,用绳子把背包拉上去之后,爬起来并不难。
古长城的夕照很美。沿着城墙,翻过岩石,穿过灌木丛,一直爬到了最高峰。路上,风光无限。
一直记得她说过的话:“真希望有一天,有人陪我一起在长城上看日落。”我也知道,这个黄昏,从此再也不可能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我们静静的坐在一块石头上,脚下是悬崖,对面是峭壁,身后是长城,远处是群山和铁路,头上是灰蒙的天空和红色的太阳。有一丝风,一些归巢的鸟儿在眼前不远处掠过。此时此地,最想做的事情,当是浮一大白。
19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住在农家,很安静——只有每天的几趟火车经过的时候,才会传来隐约的车轮敲击铁轨时的声音。很喜欢在晚上爬上楼顶吹风,看远处的山,山上的烽火台,山下的铁路,看那无边的静谧的黑夜。
和着寂夜中的微风和青草的清香,我沉沉睡去。
当我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清澈的眼睛——是这户人家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封信,看着我。
“给我的?”我歪着头,用眼神询问着。
小男孩把信递到了我面前,欲言又止。
信没有封上,看着信封上面的“To:云”,手竟然有些发抖。
....
小男孩从地上捡起信纸,摇着我的腿,疑惑的说:“哥哥,你怎么啦?”
我接过信纸,上面的字又一次映入眼中。
“云,我害怕自己爱上你……”
“我不知道回去之后怎么面对他,因为我已经习惯了爱他……”
“原谅我选择逃离……”
“我知道没有用,可是还是要说:对不起……”
她说她坐早班车回去了,让我一定要去司马台,替她去。
于是,几个小时之后,爬过十六个烽火台,上天梯,过天桥,我登上了望京楼。
传说这里以前可以看得见北京。
她信里最后说,今天会在未名湖坐一夜。
绚烂无比的晚霞燃亮了整个天空。举目南眺,云烟茫茫,何处才是北京?
20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终于写完了,可竟有一丝的失落。
第一次完成一个长篇,仍然忍不住要添上蛇足,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自恋。
关于北京的回忆太多,关于生活的感受太多,关于命运的故事太多,关于情感的触动太多,以至于我们常常无所适从,也常常无可奈何。
于是,选择了文字记录我们心灵的轨迹。
文字是心灵的碎片,我剪下它们以避免我的毁灭。
感谢我的妹妹,还有我的朋友pp,你们的鼓励和用心阅读是我可以完成这一万字的动力。
只是,无论是现实还是故事,结局都由不得我。
翻版 by Sweety
不想再思量 你能否归来麽
想著你的心 想著你的脸
想捧在胸口 能不放就不放
走的时候,很匆忙。或者叫做逃更确切。
信还是留了。叫来户主的男孩,看他一双清澈的眼睛,不知道以后是否也会满溢未名湖边的哀伤。
“姐姐,你的眼睛好红哦,是睡的不好吗?要不要我叫阿妈给你换个枕头?”
“好孩子,姐姐要走了,等那个哥哥醒了,帮忙把这封信交给他好吗?”
“哦,姐姐不等哥哥一起走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处,呵呵,你还太小,以后就明白了。”
看男孩似懂非懂的点头,忍不住又是一阵心痛。
云,对不起。有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了回到一个地方,不管它是否真的让我们感到舒服,那里已经是一个习惯的归处了。跟大部分人一样,我没有勇气去改变习惯。
火车到北京,他来接。站台上,一张焦急寻找的脸。心宽了些,那是我的归处,所有旅程的起点和终点。云,也许你是最能跟我配合的圆,但我们没有起点,也就没有终点。过程,永远只能在心底回忆,终究变成历史的尘埃。
未名湖,杨柳依依。遥望南方,漫天星斗,竟没有一朵云。只能遥忘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