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依然一直有那么一些人,写下可以感动心灵的文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这几年读到的最好的国内作品。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比得上余华的《活着》。
绿野的炮弹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曾经吓破狼熊胆,而今脱下狍鹿衣, 兴安不见鄂伦春,白雪久违俊马蹄”。说的正是兴安岭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的生活变迁。也许,如果每个人不受环境、社会、生存的因素左右,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才是最美好的。只可惜,现实总是不可能如此。马背上的民族不再游牧,乡村里的农家搬入城镇,山林里的猎人收起箭枪,水边的渔民也已挂网收船。昔日御风驰骋的骏马在厩中吃着干牧草,青苔逐渐覆盖往日香火旺盛的社稷土地祭坛,曾经被认为附有神灵的古树一棵棵被伐倒,妈祖不再是远航归家时的心灵慰藉。所谓的现代文明车轮滚滚,越转越快,碾碎了多少古老的传说和梦想。
也许,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这些变化本无可厚非,可是,失去传统、缺乏传承,在百十年后,我们会否已经无法追溯自己的本源?走得太快,不但会错过路边的风景,还容易在不经意间就迷失了自己。待到回首,已不知身在何处,甚至连回忆都不复存在。不同的文明本应相互交流、融合和促进,如今,却是无信仰击败了信仰,伪文明征服了文明。
迟子建说:“如果我们把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错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峦属于大兴安岭山脉。”那一年,曾经走近那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沿着静静的额尔古纳河,沿着蜿蜒的边境线,沿着绚丽的兴安岭,追寻着无边的秋色,也追寻着已渐渐远去的简单生活。虽然只是匆匆而过,但对作品里提到的地名和描述的民俗,却是平增一份亲切。阳光在林木间洒落的点点碎金,白桦树皮上的片片褐斑,甜而清新的蓝莓酱,还有那秋意盎然红黄相映的根河湿地,更不用说沿途处处可见可闻的直爽话语和友善笑容,这一切,莫不让人追忆那如额尔古纳河般向前流淌的如歌岁月。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承载着世世代代的生老病死,记录着男男女女的喜怒哀乐,书写着家家户户的爱恨情仇。时至今日,传统虽已式微,生活在这里,或者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依然在一言一行间顽强坚持和找寻着那烙入脑海深处的山川灵魂。
于是,有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部森林民族的生活画卷,二十万字驯鹿猎人的百年沧桑。
但愿,那里的河流群山森林野花太阳月亮永远不要失去它们的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