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曾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小时候,家里的半导体要放到电线旁边才收得清楚,于是无数个中午,我们就守在厅里面唯一垂下来的电灯旁边听楷叔、梁锦辉、李伟英讲古。每一次听到欲知后事如何,就眼巴巴地期盼着第二天下回分解。
到了初中,我就抢占了家里的收录机——对,就叫收录机,黑色很大部那种——放在床头。久而久之,还练就了不看指针,调一次旋钮就可以到下一台而且不用再调 整的本事。那时候FM103.6还不叫城市之声,而是叫广东电台文艺台。周六还是周日下午4点有个节目,片头第一句大约是“冬日里边嘅清新阳光……”,声 音很柔和很舒服,在慵懒周末的午后,没有比听收音机更惬意的了。而最爱的是FM102.7,广州电台第二台——后来几易其名,从金曲频道到金曲广播,总是 有很多很多的歌,二十四小时广播,可以陪伴入梦。
高中,walkman在学校几乎成了违禁品,原因是我们晚自习的时候偷偷听甲A直播。源于对广州电台和广州太阳神队的一贯感情,我比较喜欢听张达斌,而同 学有喜欢珠江经济台的谢亮+陈维聪,也有一些听城市之声杰仔的。其实我并没有walkman,只是由于总是有人要认真学习,于是被我借用 ^_^。等到大学有了自己的walkman,电台却已经在走下坡路,自己也不是那个会捧着收音机傻笑的孩子了。
除了体育节目,其时还有不少节目颇受欢迎。陈杨,招卓宁,陈迪生,曾经都是这么用心去做节目的人。电波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惜市场经济大潮,无数优秀DJ转去电视台,无聊医疗节目进驻,电台从此一蹶不振。
现在,电台似乎尚可苟延残喘。这个大概要感谢移动的增值服务。依靠大家的短信费捐赠,电台有了新的赚钱方式,于是某类节目开始减少。只是,主持人也开始变 得懒惰,一个小时的节目,大概就是20分钟呼吁大家发短信,30分钟读大家的短信,20分钟的广告,再加上10分钟不着边际的所谓评论。说得好听叫互动, 说得不好听大概就是“《无极》”了。
幸好在深圳,还可以收到香港电台。只是听着他们在议事论事,说的都是街知港闻,心里的滋味还真不知道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