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
雕刻时光
那天,找那个酒吧费了我们不少周折。
它在一条昏暗的小巷子里,招牌很小很小,与它的盛名似乎很不相符。我们推门进去,里面的人不少,但并不算很吵,有种安静的热闹。进门的地方有几 张小圆桌,人们在看一部法国电影,用电视机放的。酒吧的中间一截象个拥挤而有些凌乱的私人书房,靠墙的书架和中间的桌子上摆满了书籍,大部分是文学艺术类 的,也有很小资的生活书籍,比如关于健美、关于宠物。还有许多旧杂志,以及港台和外文原版书。再往里走,过一道门是个小房间,有吧台,仍旧是几张小圆桌, 几个年轻人在边喝边聊。
我之所以这么不厌其烦地介绍那里的格局,是为了让读者理解那酒吧给我的感觉。它就象一个家,一个好朋友的家。
你看,那里象在一个哥们的家搞一场老同学的聚会。有几个人在客厅里看VCD,有几个人在另一个房间聊天,而有几个喜欢看书的家伙,当然包括我, 则借机在哥们的书房里乱翻一气,——谁让他有这么好的条件坐拥书城呢?我们发泄内心嫉妒的方式就是赖在他的书房不走,胡乱翻着自己懂或不懂的书,用台灯 看。
对了,我们看书用的灯是台灯。那个酒吧的灯光很柔和,也很明亮,需要灯光的桌子用的是台灯,而不是象很多酒吧那样,用漂在水杯里的红蜡烛制造烛 光摇曳的效果。一切烛光都属于暧昧的夜晚,让我们心醉神迷,在无边的黑暗和那点烛光之间我们游移,不知不觉地陷入幻想并沉沦。但是台灯,那里柔和明净的台 灯,却让我升起阅读的欲望,甚至想随便写点什么。
我们坐在那里,朋友认真地看四壁的书架,说喜欢这种感觉,坐拥书城。我点点头,表示理解。也许只有在书的怀抱里,我们才能感觉到灵魂还可以自在 独舞,在寂静的精神家园,没有物欲诱惑的声音。在自己的书城里,我们可以从容享受每一寸光阴,在岁月的脸上涂抹我们喜欢的每一种颜色。
走的时候夜已经深了,门外依然很黑,没有路灯。回头去看那间紧闭着门的酒吧,它还是沉默的。
那个酒吧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雕刻时光。
转载二
有一个故事是真实的:一个爱旅游的台湾男孩,在去新疆的路上遇到一个美丽的湘女,于是结伴同行。在美丽的天山脚下,两人编织出一段美丽的爱情。第二年,他们在北京相约百年,并开了一家小咖啡馆,起名叫“雕刻时光”。
开店后的生活并不轻松。男主人需要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不善经营的女主人开始操持忙碌咖啡屋。他们都很辛苦,然而却十分快乐。正如丈夫所言,妻子可以在这儿 静静地把时光一刀一刀精雕细刻。“雕刻时光”给了她所向往的美好的感觉,不仅是谋生的方式,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想象一下,冬日午后的斜阳,在北京冽冽寒风 之后的落地玻璃窗旁,一个美丽安静的女孩凝神静坐,膝头上蜷着一只花猫。美丽的老板,柔美的音乐,萦绕着咖啡的香气,还有荧幕上播放的学院派老电影,仿佛 时光在此倒流,浪漫永驻了。
有人说,浪漫其实是一种病,我说,其实是此人不解浪漫真情。只要心中固守一份纯真,浪漫随处可寻,哪怕是瞬间。就像“雕刻时光”这样的夫妻小店,如今已经以独一无二的文化品味在幽静的小胡同中扬名,甚至有人远渡重洋,或在异乡打来电话,倾诉那份寂寥与思念。
我从没到过这个时间的驿站,甚至不知道它在哪儿,只是听说过,感动过,向往过。仅此而已。我只是被那份浪漫所动,为那份孜孜追求的爱折服。我还知道收银台 前钉着的一张纸上这样写着:“生活总是忧忧欢欢/ 别问谁给你一套答案/ 吐出心中的叹息/ 进来/ 雕刻时光的/ 被时光刻成/ 自己的模样。
生活的确需要发现。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样。真想到“雕刻时光”里去坐坐,去想想看看我平日里发现不了的东西。谁知道它在哪儿?告诉我,有空,让我们都去坐坐。
转载后记
如果我没有记错, 这个时候原来的雕刻时光已经被拆了,没有了低矮的平房,没有了青石板路,没有了昏黄的路灯,没有了穿行在头顶上的几根五线谱似的电线以及上面音符般的燕子....
有些东西的消失就在一刹那间,而且永远不会回来.
我一直希望我是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