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
时间:2001年7月7日-2001年8月20日
清华风物记
荷塘
大凡对清华情有独钟的人都会有荷塘情结,似乎我也未能逃脱。来到清华的第一天,很幸运的能骑上自行车,如风般从荷塘边上穿行而过——让我想起了《将爱情进 行到底》里的桥段和小柯的歌声。七月,还没有荷花,阳光洒在荷叶上,有风,荷叶翻动着,和着堤岸上飘拂的垂柳,正面绿得耀眼,背面白得发亮。这就是风过荷 塘,就是我梦里清华最美的景致了吧。
也曾经去过水木清华边上的荷塘,比起近春园的荷塘,又是另一种味道了。去的时候正好是黄昏,暮色下,白色的写着“水木清华”的牌匾和两边窗外云影槛外山光 的对联,与那里的浮在水面的荷叶,岸边的石,堤上的柳,以及从树顶上看到的夜色正好是绝配。还有一座自清亭,总是让人蓦的想起,荷塘,以“自清”为名最佳 ——自清荷塘自清亭,佩弦新月佩弦风。
常常在荷塘边上坐很久,写写东西,想想事情,又或是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想找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的感觉,却发现太多 事情不能勉强。想把心情散入到荷叶上的露珠里,却总是不忍,何必惊扰它呢。我总是觉得,它是有生命的呢,纯净如它,是不应有人的贪嗔喜爱怒的。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荷塘也许只是一个载体罢了。
然而,这个载体却独一无二。
路
从南门到十食堂的那一条又长又直的校道,总被我称为“我的京广线”。如果骑着车子用匀速驶过,就能听到火车的音乐——这段路的每一个板块的间距很短,自行 车的前后轮先后通过板块交接处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如同火车的轮子敲击着两段铁轨的交界处。偶尔遇到连续不平的地方,车子连续颠簸,我就会想,嗯,到剪刀口 了。
清晨,阳光从树叶间洒落在道上,细碎而清新。路边各有两排不知道榆树还是杨树,从路上走过时,光影交错,于是,你知道你在往前走了。
这个时候校园里没有什么人,时而有些清脆的车铃声飘过来,路上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行色匆匆的人,以及一个清洁工在慢慢悠悠的清扫着飘落在地上的黄叶。通常这个时候,我就会放慢车速,静静的看天,看草,看树,看云。
曾经跟一个朋友说起过对这条路的感觉,当时朋友马上抢过自行车,说要感受一下。过了5分钟,她回来了,苦笑的摇头说:"我怎么就一点儿都感觉不到火车的声音呢。"
我笑了,跟她说:"这没什么。"其实,我心里在想,如果不是每次经过铁路上的天桥时听火车过去的声音,如果没有看见过一个人在说起火车的声音时的欣喜,又怎么可能听到这火车的音乐?
日晷
说的自然就是大礼堂前面草地前面的日晷.离开北京,离开清华好多天了,可是总是想起那天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和静静地立在那里的日晷.
日晷的北边是很大很绿的草地和大礼堂;草地的西边是一教二教,东边是清华学堂,南面不远就是人潮如涌的二校门.这里比起二校门多了一分绿意,故而也多了一分和谐.
将手表的时针对着太阳,时针和12点方向夹角平分线的方向就是南方.日晷大概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做的粗略的计时工具.每次看见日晷,我总是想象着,时间流逝得很快,太阳在天空中移动,日晷的指针的阴影在石盘上缓缓移过,谁也无法阻止.来去间,确是那样的匆匆.
日晷的背部刻着的是举世皆知的"行胜于言"四字.一直钟爱这里,也许就是为此.世人浮躁,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做点实事的人太少.于是,在这个地方,写着这样的警句,总是让人心生惶恐与愧意.
时间;
历史;
人.
这就是日晷的含义.
王国维纪念碑
离开清华前一日,有朋友问及,你觉得清华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在哪里.答曰荷塘.朋友停了一下,说,我觉得你可以去王国维纪念碑看看.
虽然朋友很详细的告诉我怎么去,可还是花了不少力气找到这个地方.纪念碑就在一教后山之麓,一片小树林的边上.上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十字.碑的背 面,是由同是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所撰的碑文,而碑式为建筑大师梁思成所拟. 大师手笔下的大师纪念碑,无疑是当年清华英才荟萃的明证.
环着纪念碑慢慢的走了一圈,细细的看了一遍.然后在旁边的石头上静坐了一会.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丝丝缕缕的撒在草地上,几只长着可爱眼睛的小松鼠不断的跳上跳下,像一些精灵.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这是王国维遗书中的一句.然而我总是在想,我们索取得太多太多,真不知道到死的那一天是不是还有勇气说,只欠一死了....
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