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岳南
岳南的文笔相当不错,貌似平铺叙述的字句间看得出有很好的功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一代文化名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对理想不离不弃,却又真实感人。有几个镜头尤其令人动容。
1.卢沟惊变,北平告急,举城内迁。政府欲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大,请梁思成设计校体建筑,几易其稿。后因物资紧缺,除图书馆可用青瓦、部分教室与校长办公室 可用铁皮屋顶外,其余建筑一律覆盖茅草。梁思成闻言,将设计图纸怒拍于梅贻琦桌上,道“改,改,改!这还能怎么改!”梅贻琦慰之曰:“思成啊,如今共赴国 难,请以你的大度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们一定请你为清华园建几栋世界一流的建筑物,算是对今天的补偿,行吗?”梁思成望及梅先生眼里 温和中的坚毅,潸然泪下。
2.盟军空袭日本,因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图纸及建议,保住京都和奈良两处建筑文化精华之地。后梁被日本称为“古都之恩人”。奈何新中国成立,梁林之力保北京古城的建议,却遭暴力否决。保住别国的古都,却保不住自己的,怎不令人扼腕!
3.解放战争初期,费正清曾邀林徽因赴美国长住和养病,被林以一句“我要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婉言谢绝。后林病故,墓碑用了她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花圈的刻样。然而她的墓碑却于那疯狂岁月被清华红卫兵砸毁,其夫梁思成亦终被迫害至死,可敬可叹。
《哲学的慰藉》/ 阿兰·德波顿
类似心灵鸡汤,也许比鸡汤好点?没看过没法比较。才子的文风还是挺流畅的,就是感觉看过去没什么特别深刻的。
《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
原来我没有看过?
又好像看过了?
不知道我第一次看是不是时间过于久远,对书里故事情节文字的记忆像刻在水下大石头上的经文,被岁月渐渐磨去。
依然是我喜欢的余华的笔触,淡、平、甚至有点冷,哪怕故事里生活如何的艰难、不合情理,人物受到多大的冤屈,生死一线之间,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语调。
但其实,余华何尝能事不关己,只是故事一开始,结局就由不得别人。就算是作者自己,也无法改变剧中人的命运。也许他只是想用这种看似戏谑的态度,去说一 句,C'est La vie,如果生活需要去卖血,那至少要记得去喝上七八碗无味且冰凉的河水。喝不下吗,先吃一把盐就好。
书的最后,许三观的那一哭一笑里,带着多少活着的五味。
《家春秋》/ 巴金
确切地说,《春》《秋》都是翻过去的。我不知道二十年代是个怎样的思想形态,如果单就文学价值来说,激流三部曲是比较单薄的。人物性格单一而缺乏变化,一 点都不丰满,哪怕变化都是不合理的变化。小说背景与时代不够契合导致批判肤浅和流于形式,平铺直叙缺乏重点而导致小说没有力度没有高潮。
情节也没什么过人之处,看到《春》第一次描写海臣的时候,我就猜到他必死无疑。可能巴金对家庭的固有感情和经历本身让他没有把矛盾冲突写得过于尖锐吧,但 那样本身就削弱了作品的价值。要让我来编这个故事,我一定让觉新(大哥)最后不敢冲破樊篱,重新沦为卫道士,让觉慧觉民两兄弟在感情道义和人格自由之间难 以取舍一把。
语言还算流畅细致,在白话文小说刚刚兴起的年代,也许是难能可贵的吧。
《大城北京》/ 林语堂
旅居欧美数十年,果然笔法文风都欧化了。看林语堂的文字就像看外文翻译的书一样,我不下三次翻到封面去确认到底是林语堂 “著” 还是林语堂 “译”。
还行,但还有另一个疑惑,这什么时候写的书,里面写到很多北京现代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怎么像是20年代的北京?怀旧版?
《2001太空漫游》/ 阿瑟·克拉克
一句话,我认为书里说的是真的。
《朱光潜谈美》《朱光潜谈文学》/ 朱光潜
这是近期我看得最慢的一本书,借书期限已到都还没看完。每每读到精妙处,总会掩卷微笑。
借的这本书后面附了《谈文学》,是囫囵吞枣看完的,估摸着以后还是会再借来细读一次。
《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
看来才子的书都不太适合我,如钟书,如德波顿。
总的来说还可以了,文字流畅、思维敏捷。无它,非我喜欢的风格而已。
《窥视工作间》 / 妹尾河童
其实想借窥视欧洲的,暂时缺货。
很不错,丝毫没有以前那些日本书的阴郁。
非常平实但有趣,值得推荐。
《银河便车指南》/ 道格拉斯.亚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