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旅
时间:2002年8月5日-2002年8月27日
队友:mututu,兰芳,pup,yue,canyon
序
丝路-新疆之旅没有给我太多的惊喜,但是,仍有许多散落的片断,在脑海中珍珠般洒落。
翻开日记本,途中记下的简略的文字,很多都因为写时车子的摇晃而东歪西倒。而且由于词句的乏味,已经失去了色泽。只是,同去的旅伴以及去过新疆的朋友,也许可以在这片言只语中找到共鸣?
于是还是斗胆将其敲入,哪怕可以敝帚自珍一下,于我也是莫大的快乐了。
是为序。
1
沿着乌奎高速公路,汽车一直向西,追逐着落日。真正不知道终点在何处的,只有我们。
很不幸坐上了一辆最破最旧的车,没有空调,窗外的热风穿过整个车厢。或者这样反而让我们与这片土地靠得更近?
大片的向日葵田,散落在地里的羊群,路旁不时在车窗外闪过,然后向后退去的写着两种文字的标记牌....这些都告诉我,现在才是新疆之旅的真正开始。
之前的几天,除了莫高窟的辉煌,鸣沙山的细沙,葡萄沟的清凉之外,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在某个我已经不记得的清晨,坐在绿皮车厢里,火车静静地驶入 一个叫做山丹的小站。隔着车窗,我看着三四个刚下车的人走在站台上。那一刻,整个世界异常的安静。几分钟后,火车开动,一切如同没有发生。
记忆是永远的,然后只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记起,曾经有一个大风的深夜,我一个人站在乌鲁木齐大街上正准备收摊的烤肉档前,大口大口 的吃着喷香的烤肉。那种夹杂着孤独,自由,快乐,恐惧和不知所措的感觉,即使现在也已经不太真切,谁又知道它会在我的记忆里存留多久?
(鸣沙山)
(月牙泉)
(葡萄沟)
(柴窝堡风力发电站)
(壮观的风车阵)
1.5
北京吉普2020,盘山公路,通向喀纳斯。
司机阿里对路况很熟悉,甚至连哪里的路边有清凉的山泉都一清二楚。阳光很好,但是手泡在泉水中,仍是冻得发痛。
路的另外一边是一大片草原,上面点缀着几顶毡房。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毡房是他们夏初赶羊上山的时候一起运上来的。等到秋天,就可以看见一群群的肥羊在公路上摇摇晃晃的往下走。
风很大,云影在羊群上掠过,苍鹰在天上翱翔,群山莽莽,绿野茫茫。
当天空和大地展示它们的恢宏时,还是闭上眼睛,融入其中吧。
2
布尔津-禾木-喀纳斯-白哈巴-布尔津。四天的旅程在森林,草原,溪水,繁星,还有塔塔尔司机阿力的不知名磁带里不知名民歌的歌声中度过。
车子驶入崎岖的盘山公路。往禾木的路很难走,然而风景很好。禾木河从山间奔涌而出,细白的浪与郁郁葱葱的森林相映,和蓝天白云一道组成了绝美的画面。在桥底河边洗手,河水冰凉透骨,总让人觉得,点滴之间,藏着来自雪山的精灵。
恬静而羞涩是禾木给我的第一印象。当发动机熄火,整个山谷顿时安静下来,远处的水声清晰可闻。暮归的牛羊迈着悠闲的步子从木桥上走过。炊烟迷蒙,鸡犬相闻。来到禾木,一切都会让你平静而安详。
踏着晚霞的余光,我们爬上了小河对面的山坡。第一次看着天空由亮变暗,从第一颗星星的闪现到满天繁星触手可及。北斗挂在天空西北,牛郎织女在银河两边遥遥相望,偶尔划过的流星更是让天空有了生命。
这大概就是幸福了吧。
第二天的路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司机阿力唱起了塔塔尔民歌。那时候,我们六个人挤在一辆吉普车里,紧抓扶手以防头撞到车的顶篷。阿力的嗓音不算太好,然而那一刻我觉得,再找不到更能表达当时感情的旋律了。
(沿途拍得最好的照片:禾木河边合影)
(禾木桥,我们就在对面的山上看星星)
(禾木炊烟)
2.5
在邮政代办所寄出给朋友们的明信片,出来的时候,看见一条蜿蜒的小路消失在森林深处,隐约通向喀纳斯河的河边,不由自主的就走了过去。
在金色的阳光下,大大小小的松树柏树静静的立着,拖着长长的影子。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在游人众多的喀纳斯,竟然有着这样的净土,真是让人惊喜。也许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走水泥铺成的大道了吧。
循着水声一路过去,天色慢慢的暗了下来。抬头,树上有十来只鹰,不时的扇着翅膀,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却不发出一丝的声响;低头,草丛中不时的冒出一两块羊头骨。和外面的喧嚣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了。
当我转过树林,爬上山坡,终于确信这就是人间仙境了。一个真正的图瓦族小木屋!夕阳下,炊烟弥漫,木屋和围栏闪着光,没有任何外面旅馆的商业气息,几个小孩子在屋外追逐嬉戏着。再往前走几步,一个山谷里面,是无数黑的白的花的摇着尾巴吃着草的牛羊!
这才是真正的喀纳斯,这才是我梦里的喀纳斯。
那一瞬间,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梦中的小木屋,梦中的喀纳斯)
3
在美丽的喀纳斯住了两天。
想不出别的形容词,这里实在太漂亮了。当我们在雨中路过卧龙湾,月亮湾和神仙湾时,那一刹闪入眼帘的惊艳,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忘记。
联合国一位官员说,喀纳斯的存在,证明人类曾经有着无比美好的栖息地。
几乎所有的人在离开喀纳斯的时候都会在心里说一句:再见了,喀纳斯。
我总是在想,没有人忍心破坏这里的宁静,但是又忍不住。如同所有的自游人,走走停停之间,总是在艰难的选择着。
再见了,美丽的喀纳斯。
不知道下次见到你的时候,你是否还是风采依旧?
(卧龙湾)
(月亮湾)
白哈巴留给我的记忆不算多。一个边境小村,几间朴素的木屋。有一间木屋的旁边有个私家小花园,鲜艳的小菊花灿烂夺目,让人眼前一亮。
爬上山坡,走近边防哨所,一个排的战士正在训练。趁他们休息的时候赶紧上去搭讪。意料之外的热情。我们得到的,除了他们自种的西瓜,爽朗的笑声之外,还有走后很久仍然涌上心头的感动。
(白哈巴)
3.5
轮台是个小站。小到....嗯,走出车站,看见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停车场”。停车场上停着,哦,是仅仅停着一辆驴车。
从沙漠公路回来,慢悠悠的吃饭,回到火车站的时候也不过是10点,火车是凌晨4点到,于是我们就在空荡荡的候车室里各自找地方睡下了。
把背包放在凳子旁边,穿上雨衣,倒头就睡。很静的夜,不过还是不时有警察在巡查,让人觉得安心。几个维族同胞侧躺在几个摊开的编织袋上,估计也是赶同一趟火车的,不时的说着什么,只是我什么都听不懂。
除了这些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彷佛天地之间只有这个小站,只有我们十来个人。
孤独和自由,就是浪迹天涯的含义么?
唯一让我觉得温暖的,只有靠着入眠的背包。
4
轮台以南沙漠公路深处,存活着中国90%以上的胡杨。
在沙漠中存活的阔叶林,本身就已经是奇迹,加上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的传说,更是让胡杨倍添神奇色彩。
从塔里木河大桥南北延伸几十公里,就是绵延的胡杨林。活着的胡杨蒙着尘土,顽强的从灰黄中透出绿意。树下的落叶不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着圈儿。层层树皮干燥得裂开,扭曲,成为各种美丽的线条,宣示着它们所经历的沧桑。
同样让人震撼的是一片已经死去的胡杨。无惧沙尘风暴,它们的枯枝始终直指蓝天,顽强,坚韧,骄傲。
为什么?
为什么要伫立千年?
是等待?
那么等待的是什么?
是坚持?
那么坚持的又是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死了,倒了,腐了。
只有胡杨还活着,屹立,不朽。
(塔里木沙漠公路)
(沙漠·河流·活着的胡杨)
(死去的胡杨)
4.5
帕米尔高原有着独特的色调。红褐色的山石跟了我们一路。
过了盖孜检查站,先前的柏油路变成了崎岖的山路。有几十处由于泥石流和塌方引起的路面损毁正在修复,汽车只好一次又一次的驶上便道。
当汽车爬上4200米的山顶,当冰川之父慕士塔格秀美的身姿就在眼前触手可及之处,当山顶上的积雪在阳光下如缎子般闪着光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后悔这次千里之行。
高原上蓝天下的雪山,从此,慕士塔格成了我梦萦魂牵的地方。
只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来此地。
还值得一提的是,从喀什到疏附县的十几公里公路沿途种满了杨树,几乎没有间断。对这一点,除了欣喜,更多的是惊叹和佩服。
(初上帕米尔高原)
(卡拉库力湖)
(慕士塔格峰)
(塔什库尔干,也就是石头城的意思)
5
回到家中,不用再忍受写字时车子的不断摇晃,也就没有了漂泊的感觉。家终究还是最舒适的地方。可是为什么要选择出发?又为什么想着回家?
我知道,我将会长久的陷入这个矛盾中了。
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旅行。二十三天里,将近有三百个小时在车上,53小时的火车,30小时的汽车,都创下了我单次乘车时间最长的纪录。
摇摆的风景。
摇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