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已近深秋了罢,加上淅沥的雨,微凉的风,雾霭中的朱家角有些许清冷。撑着从酒店临时借来的伞,沿着漕港河步入这个平静的江南水乡。仅两天的沪上行程,依然驱驰百里来到朱家角,主要源自我的私心。皖苏沪是行迹中尚未完成的拼图,虽然水乡总是相似,口碑亦较为参差,但我总觉得这里有江南的原味,要自己走过,看过,才能窥见这温婉书页的一角。
时间有限,只能很早起来,穿街过巷入古镇,缓步于水边、桥上、檐下和店旁。幸而早起,得见朱家角恬静生活原色的一面。侬自管往来,吾怡然自得,小小游客生意只是生活中的点缀,不论参观小憩帮衬的行者的是大叹“铜臭味甚”却甘之如饴的俗客,又或是惊呼“触动心底”但猎奇矫情的小资,居民的日子也就一天一天地过,所作所为不外乎吃喝拉撒睡,所思所虑亦无非油盐酱醋茶,晨起之后,打水、扫地,清淤,洗菜,浣衣,起炉,沽酒,买鱼,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平凡的时光就在静谧中随着并不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去。而我最爱的镜头,自然是氤氲的粽子摊前,牙手并用的大姐,两片箬叶,一根蔺草,落米添肉,卷叶扎口,干净利索,三五秒钟即可包完一只,真可谓高手在民间。
继而店铺渐次开张,各色特产都摆了出来,无非扎肉蹄髈阿婆粽,炙豆酥糖芡实糕,味道虽说不错,倒没什么新奇。而及后所试的餐馆,三阳小楼的白丝鱼、盐水虾、炒螺蛳、香干马兰头都很美味,酒坛子饭桶的土鸡汤、豆腐煲倒是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然不管味道如何,小店里的人也总是不温不火,周到但不过分殷勤,几乎就是这镇子的缩影了。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遍寻全镇,只在这家猫的天空之城找到明信片,虽然宫崎骏主题的各式明信片都很漂亮,但两块一张的价钱也不算便宜,像我这种欠债甚多的人花上过百块都不够。找家肯德基坐下来写明信片,却总被缺乏耐心的小妞催着要走。无奈只好草草写完,寻至邮局,只见玻璃门紧闭,十五分钟之前还在的工作人员不见踪影。问门口推平板车卖水果的小贩,答曰可能临时走开。等了许久依然未归,只好把厚厚一叠明信片和邮资托付给同在门口等候办理邮政业务的女子,当时心里不免有点惴惴——还得麻烦她贴邮票呢真不好意思——还好,两周之后朋友们陆续说收到了。
而此次未能收到明信片的友人,就请收下文后这张料峭秋雨中叶子尚未零落成泥的金黄银杏如何?
晨起篇。
特产篇。
饕餮篇之一:三阳小楼
饕餮篇之二:酒坛子饭桶
桥篇。
水乡俗照篇。
景点篇。城隍庙/大清邮局/圆通禅院/这儿酒吧
静物篇。
街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