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蔥察梨研安農溪
課程名稱:分洪堰水利
實施年級:四年級上學期
總節數:共4節,160分鐘
課程目標:認識安農溪的由來,並探索分洪堰古今價值的演變,進而更加關注環境問題。
核心素養:
社-E-A2 敏覺居住地方的社會、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
綜-E-C2 理解他人感受,樂於與人互動,學習尊重他人,增進人際關係,與團隊成員合作達成團體目標。 。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社3d-Ⅱ-1 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綜2b-II-1 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並能關懷團隊的成員。 。
學習內容:
社Ca-Ⅱ-1 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綜Bb-II-3 團體活動的參與態度。
學習目標:
認知: 能了解安農溪的基本概況。
技能: 能探索分洪堰早期、現在甚至未來的可能發展。
態度: 能認真參與小組規劃與問題討論。 。
學習活動內容
分洪堰水利(4)
1. 安農前世今生(1節)
(1) 使用簡報(幸福安農溪)介紹安農溪。包括「幸福安農溪」歌曲、安農溪概況、名稱由來、水資源利用、安農溪流域圖、分洪堰水門路線圖、安農溪相關照片欣賞等。
(2) 請學生發表對安農溪的印象。例如到河岸的自行車道騎車、實地看到或參與泛舟活動、灌溉稻田的水就是來自安農溪……因此興起拜訪安農溪的意念。
(3) 學生編組並運用Google Map規劃走訪安農溪的最佳路線。(可邀請學生家長或教師協助接送,以節省步行時間。)
2.拜訪安農溪(3節)
(1) 走訪分洪堰水門:
A 依規劃路線,各組依序靠路邊前行,並查看地圖依照道路編號或道路名稱前進,沿途注意交通安全。
B 觀察分洪堰水門的設計,及其開關功能,並感受大水滾滾東去,澎湃激盪震撼。
C 立於堤上,面向水流方向,雙臂平伸微微張開,右手邊的河道是通往冬山鄉,左手邊就是流向大洲的安農溪支流。
(2) 走訪分洪堰風景區:
A 分組參觀園區美麗風景。
B 努力發現問題:池水從哪裡來?落雨松下的草地有一塊一塊的隆起?有人為垃圾?有狗狗糞便?……
C (鉛筆速寫風景一角。)自由選擇
返校後,各組討論並分享在分洪堰水門及公園的感受、發現或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讓環境更加美好。
教學檢討與影像紀錄
此次將課程安排到期末實施,冬天步行在安農溪畔,天氣涼爽伴著河岸美景,孩子們沿路說說笑笑,不知不覺就走到分洪堰了,雖已利用google實景地圖觀察過,但實際走到水門旁,學生忍不住驚呼:這裡好美呀!透過公園內的解說牌及實景對照,讓孩子們隊分洪堰的功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選個晴朗的週二下午,帶學生漫步到分洪堰公園,站在分紅堰水門上往西望去,只看到一條安農溪;向後轉往東望去,竟變成2條河流,才明瞭分洪堰水門的作用,原來是把安農溪分成2條溪流,以利三星鄉和冬山鄉農田灌溉。分洪堰公園目前整治完成,適合帶學生到此踏青、賞景、吸收知識。公園裡還有介紹「三星四寶」、「分洪堰由來」、「分洪堰的動物與植物」及「安農溪介紹」的指示牌,讓學生對安農溪和分洪堰水門有更深入的了解。 (羅淑娟老師)
本次去參觀分洪堰公園是採取步行的方式,步行時間約15到20分鐘,這次天氣較為陰涼,以步行方式參觀還蠻適合的,若為大晴天就建議改以搭車方式前往,最近常下雨的關係,分洪堰公園及周邊堤防道路都較為濕滑,學生行走時要多提醒注意,公園內可供躲雨的涼亭不大,不建議雨天前往。 (吳振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