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eh

天貝 ─ 英文名Tempeh,又譯為丹貝、天培,源於南洋島國,是一種天然發酵大豆製品。傳說,天貝的菌種是華人下南洋隨豆豉帶去的,在特殊的氣候條件下,發酵工藝演化,形成了天貝這種獨特的食品。又有記載說,天貝曾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拯救了無數盟軍的性命。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始,天貝成為歐美餐飲健康的代表食物,至今風行。天貝的營養價值讓世人驚奇,被譽為「肉的替代食品」,是素食者喜愛的食材。近年來,隨著健康飲食觀念的盛行,天貝更是受到世界性的廣泛歡迎。

發酵天貝使用的菌種一般為根霉屬( Rhizopus ),包括少孢根霉( R.oligosporus )、葡枝根霉( R.stolonifer )、米根霉( R.oryzae )和少根根霉( R.arrhizus )。

但目前用得最好的是少抱根霉( R.oligosporus NRRL 2710 )。

材料:

黃豆 1000g

印尼天貝菌 10g

醋 1~3大匙

設備:

培養箱

夾鏈袋 或 植物的葉子

牙籤和竹筷子



此為印尼天貝菌粉,本身已經有添加分散劑,故不需要再添加澱粉

若有使用到純種菌粉,因用量過小,佈菌不方便,可再合理添加澱粉分散

以下步驟綜合了幾種做法合而為一,請仔細看完再下去操作


第一步:破碎黃豆

理想情況下,每個黃豆都要一分為二。如果你沒有穀物脫皮機或現成去皮的黃豆,你將不得不用手去皮。

這為商業製程的第一步,因為大量生產人工無法負擔,因此採用脫皮機協助,家庭生產者用不到.....因此跳過


第二步:清洗

將黃豆清洗乾淨,黃豆的表面含有大量對製作天貝產生負面影響的微生物。


第三步:浸泡

水量約為黃豆的3~4倍量,吸水飽和的黃豆與乾燥黃豆相比重量約為2.2倍,體積超過2.6倍,所以需要準備大一點的容器來使用。

在這過程可以順便挑掉一些有瑕疵的豆子。

"浸泡溫度達到20℃或更高時,微生物會開始生長。你可以通過加醋來防止這種情況。1公升水中加入1大匙的醋,醋的pH值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此步驟的醋可以加,亦可以不加,有老師的教法是在最後拌天貝菌種之前才加入醋


pH值會影響微生物體內酵素功能及物質的輸送。一般而言,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的最適當pH值在6.5~8.5; 除了少數產酸細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外,一般細菌生長pH範圍在4.0~9.0, 酵母菌在pH 1.5~8.5。


浸泡時間

如果是冬天(水溫0-5°C),24小時;春/秋(水溫10-15°C),15小時;夏季(水溫20-25°C),約6小時是標準。

"在此階段也可以順便做催芽的動作" --> 有些商業生產會先做催芽,以提高營養價值,見後續文章關於催芽的說明


第四步:煮豆

此一階段為預煮,為了方便下一步脫皮之用,煮過的豆子沖涼水用雙手擠壓,可以輕鬆的把皮豆分離。

此一步驟並非必需的,若您在浸泡過後便能夠將皮去除乾淨,此一步便跳過。


第五步:脫皮

如果留下種皮,那麼天貝菌生長有可能無法穿透過種皮達到內部,導致生長的狀態不如去種皮般的扎實,會有點稀疏。

所以要把黃豆的種皮去除乾淨,這是整個過程最花時間的地方,須要有足夠的耐心。

脫皮目的:(1)有利於少抱根黴繁殖,使菌絲能伸入黃豆子葉中 (2)去除纖維素、色素,提高產品質量


去皮的豆子煮的時間要長得多,而且它們不像含種皮煮的時候那樣柔軟光滑。 ( 這點可能跟豆子的品種有很大的關係 )


第六步:煮豆

將去皮的黃豆放入鍋中,加入1升水和1大匙的醋,煮到用手指能捏碎的程度。( 煮沸約30至60分鐘 )

在此階段可能會浮出一些脫皮階段沒去除完全的種皮,再把它們撈除乾淨。

黃豆的狀態,太硬或太軟都不太好,過軟易受細菌感染,過硬不宜根黴生長。

此步驟的醋可以加,亦可以不加,有老師的教法是在最後拌天貝菌種之前才加入醋


剛開始煮黃豆時就加醋,發現黃豆煮的時間要長得多。酸度大大延長了烹煮的過程。

如果你用的是高壓鍋,可以加醋下去煮。但是使用一般鍋子下去煮,那麼在接近煮好的最後階段加醋會更有效率。


醋添加的時間點不同會讓天貝的味道略有不同。


第七步:瀝乾、冷卻、酸化

將煮好的黃豆倒出瀝乾,降低溫度,同時偶而翻動使黃豆表面乾燥,散去多餘水分,使濕度在90% 左右,溫度在37~ 40°C 。

添加乳酸酸化 ( 可使用醋代替 ),使pH 在4. 5~ 5. 3 抑制雜菌生長。

接種前一般要按濕重添加1% 左右澱粉,並充分混勻可吸收多餘水分,以防雜菌生長,而且還可提供根黴營養。

步驟三、六若有添加醋,此步驟可省,若前面無添加則盡量不要省略,可以降低失敗的機率,待熟練後再嘗試完全不加醋的製作。

如果過於潮濕,發酵可能會延遲,因此去除多餘水分是很重要的。

印尼天貝菌粉已經是稀釋過的,可以不再添加澱粉稀釋,若是使用純菌粉則合理使用分散劑稀釋。 ****************************** 須注意重點


第八步:佈菌

使用印尼天貝菌的話,1公斤的黃豆約使用10克菌粉 。 ( 菌粉用量為生豆重的1% )

因為很難將黃豆與菌粉均勻混合在一起,故可以先將菌粉與麵粉、米粉....等混合幫助分散,米、麵粉的用量約為菌粉的10倍。(約9克麵粉與1克菌粉混合)

使用澱粉做增量是為了增加成功機率,上手後應取消分散劑的添加,過多的分散劑會導致菌絲的成長不是正常依靠主原料,而是澱粉,導致味道有些許變化

可將黃豆裝進大塑膠袋中,再將混和菌粉灑進袋中,封起袋口,拿起袋子搖晃,使菌粉平均散布在每顆黃豆上。

澱粉是根黴的食物,它也可作為天貝菌的生長促進劑。


第九步:包裝、發酵

先準備一個塑料袋或夾鏈袋,在袋子上橫豎每2~3cm戳一個洞,可使用叉子或竹籤;或使用香蕉葉,月桃葉、薑黃葉、荷葉、棕櫚葉 .......等植物的葉子。

當發酵天貝時,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需要氣孔來釋放二氧化碳並吸入氧氣。

灑佈好菌種的黃豆裝入帶小孔夾鏈袋中,厚度控制在2~3cm 左右,培養室溫度25~37°C皆可,培養時間為24~48小時 ,濕度90% ,避光發酵。

少抱根黴對氧的要求較一般黴菌為低,打孔可通氧、散熱。

培養溫度影響著發酵的速度,但是要避免內部溫度超過40°C,不然會有異味產生。

在保溫容器中雖外在溫度被控制,但發酵過程會產熱,中心溫度會比外再多了5~7°C,因此有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就超過上限溫度了。

當發酵12小時之後,可以把天貝從保溫容器中取出,當菌絲開始生長時,會自行產生熱量,只要將它放在溫暖的地方,便會繼續發酵,也不用擔心中心溫度過高。

發酵過程最初數小時為誘導期,不久即開始發芽,再過幾小時菌絲生長旺盛,由於菌絲呼吸產熱導致品溫可升高5~7°C,當品溫達到最高峰時,根黴生長趨於緩慢,品溫也逐步降低。這時豆瓣因菌絲生長而結成餅狀。發酵過程24~48小時 ,pH 由5.0 升到6.0 ~ 6.7,最後可達7.6。

約16小時內可以看到白色菌絲,待白色菌絲體覆蓋黃豆表面,呈現扎實的塊狀蛋糕體,則天貝完成。

色澤:純白色;香氣:奶酷香氣;形體:糕狀團塊,表面密佈白色菌絲體


做好之後建議冷藏保存(不吃的時候不要把袋子去掉,可以冷藏5-6天),要保存更久的話就得冷凍了(連袋放在保鮮盒中,可以冷凍保存2個月)

天貝製作 ~ 阿K

黃豆 300g、天貝菌 1小匙、醋1大匙(提供一種有利於黴菌的生長稍微酸性環境)

1. 清洗黃豆 (請選用台灣種植的黃豆)

2. 浸泡

3.1. 煮黃豆

3.2. 去除豆衣 (膜) ~~~ 非常耗費時間

4. 煮黃豆和瀝乾

5. 拌入天貝菌

6. 包裝 (夾鍊袋、葉子)

7. 發酵 (避光)保持30℃-35℃ (30 ~72小時)

常見的問題

1.菌絲長不滿:氧氣不足/溫度偏低/時間不夠 (網路資料)

2.長黑點:過氧/溫度太高 (網路資料)

是可以安全食用,它只是已經老化

製作關鍵

1.豆子不可太濕

2.發酵溫度不可以超過40以上

三種工藝流程

天貝生產工藝是無鹽發酵過程,有傳統法和改進法,改進法中又包括美國和中國兩種改進方法。( 目前我們的做法都近乎於中國改良法 )

1、傳統工藝流程

精選大豆 → 洗淨 → 一次水煮(30min) → 排水、脫皮 → 浸漬(25℃,22h) → 二次水煮(30~60min) → 排水 → 冷卻(室溫) → 接種(與混合菌種混合) → 用芭蕉葉包裹(或裝進有孔塑膠袋) → 發酵(25~27℃,36~48h) → 天貝

2、改良工藝流程(美國)

精選大豆 → 洗 → 浸漬(加沸水、室溫8~22h) → 排水 → 脫皮 → 酸性液水煮(乳酸0.1%,45~60min) → 排水 → 冷卻 → 接種(純種混合) → 裝袋(有孔塑膠袋) → 發酵(31℃、70~80%RH、22~26h) → 天貝

3、 改良工藝流程(中國)

精選大豆 → 浸泡 → 脫皮(或不浸泡,直接乾法脫皮) → 水煮30min → 瀝乾、攤涼 → 酸化處理 → 接種(1%~3%) → 有孔塑膠袋 → 培養 → 天貝

喝豆漿會痛風?營養師破解萬年迷思

痛風是因為血液中有過多的尿酸而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是普林(purine)的代謝物,普林就是「嘌呤」,是DNA與RNA的成分,所以我們只要有攝取到「細胞」就會攝取到普林。普林代謝成尿酸後會從尿液排出,健康成人不容易因為攝取到普林而發生高尿酸血症的問題,但當攝取太多高普林食物、或者尿酸合成代謝增加,還有腎臟排泄有問題時就會導致高尿酸問題,並產生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處而引發嚴重的發炎問題,就是俗稱的痛風。

網傳豆製品會因為含有高量普林而引發痛風,科學研究認為並不會提高發生風險!國外研究追蹤了47,150名40至75歲非痛風患者的男性達12年,分析這段時間內飲食狀況是否與痛風發生風險有關聯性,結果指出植物性食物並不會提高痛風罹患機率

(1) 台灣學者亦分析痛風風險與飲食內容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痛風罹患風險與豆類攝取量呈現負相關

(2)也就是一般人攝取豆製品是會減少罹患痛風的風險,主要健康人可以從尿液中正常地排出尿酸,而不至於因為攝取到含有普林的食物就罹患痛風。

(3)所有食物都是過與不及都不行,即便研究並未指出豆漿與豆製品是痛風的原因,但依然要建議需要適度攝取。

對於已經是痛風患者而言,平常適量的吃豆製品是安全的,在急性發作時確實要攝取低普林飲食,黃豆屬於高普林食物,而豆漿屬於中普林食物,所以在發作期間減少攝取這些食物是正確的。台灣學者曾分析哪些食物是具有誘發痛風發作的可能,在822位痛風病患的分析結果中,約有半數在急性發作前都有誘因,其中約有60%的病患在發作前有喝啤酒,18%有吃海鮮,而14%有攝取內臟類食物,但豆製品幾乎不是誘發痛風發作的原因

民間所說的黃豆去皮便可以減少普林,痛風就可以吃了

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認知

從2009年便有文獻已經証實黃豆的種皮只含有1.7%的普林

因此去除種皮的效果很有限,絕大部分還是被吃下去了


您所不知道的擇食疑問 : 黃豆普林

痛風與黃豆食品的迷思

豆製品害痛風?國健署:研究結果相反

1983年發表於《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的研究中指出,黃豆(大豆)中的大豆異黃酮有97%都屬於帶有醣基的結構,這也意味著:直接吃黃豆,無法有效吸收大豆異黃酮,白白浪費了大豆異黃酮的營養!

不過,有一種方式可以破解!

黃豆本身具有的酵素可以去除大豆異黃酮上的醣基,使其轉變成能被人體吸收的形式。中興大學的研究曾將黃豆泡在恆溫50度的熱水中達8小時,結果發現含醣基大豆異黃酮,大量轉變成無醣基形式,也就是說,大豆異黃酮的吸收率,是可以被提高的!

因此,只要在烹煮黃豆前,洗淨後置於乾淨的熱水中,並以電鍋保溫數小時,就可以大幅提升大豆異黃酮養分的吸收了!

有玩過綠豆發芽的人就知道,豆子一旦發芽後,長大的速度很快,然而發芽長大是需要營養的,植物在根還沒長出來、還沒具備光合作用能力前,這些生長所需的營養全部由「種子」提供,因此這些「種子」食物蘊含相當豐富的營養,以應付發芽所需。在種子未發芽時,這些營養會以較容易保存或熱量密度較高的方式儲存,像是分子較大的澱粉、油脂;當遇到適合發芽的天時地利時,種子內部酵素活化,進行一連串生化反應,將這些「大分子」營養素轉換成生長所需的「小分子」營養素與能量,供種子發芽長大,因此這些「出芽」過的種子的營養價值與未發芽的更為提升!

催芽黃豆

黃豆又叫大豆,古時候叫做「菽」,為五穀之一,蛋白質與脂肪的含量很高,且不含膽固醇,是一種營養價值頗高的豆類。黃豆經催芽過後,豆子內的營養經酵素轉化分解後,胺基酸(構成蛋白質的小分子)的比例較未發芽的黃豆大幅上升,會造成脹氣的物質減少,而且豆類發芽也會產生剛剛講的GABA。根據高雄農業改良場的研究,豆類發芽過程,能增加其抗氧化活性,以黃豆、黑豆來說,發芽時間達1 天或是發芽長度達1 公分時,抗氧化活性最高!

催芽黑豆

黑豆依種仁的顏色可分為青仁及黃仁黑豆。黑豆漿多採用香氣較足的青仁黑豆,而做蜜黑豆的時候會選用較大顆的黃仁黑豆。在營養成份上,黑豆與黃豆相同,是一種高蛋白質豆類,而且蛋白質的品質頗高,是素食者優良的蛋白質來源。黑豆的維生素A 含量比黃豆高出許多,不僅如此,黑豆皮上更含有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對抗體內的自由基。自古以來,黑豆作為黑色食物的一員,有補腎強身、養顏美容的功效,在養生風氣興盛的現在,黑豆漿、黑豆水更是令人愛不釋手的聖品。經催芽處理的黑豆,GABA 濃度增加、胺基酸濃度增加,提升比例比黃豆發芽還多!

催芽豆類的5種好處

1、比較不會脹氣

豆類營養成份高,但因為含有某些人體無法分解,而腸道微生物可以分解產氣的寡糖,使得有些人吃了容易脹氣。而這些容易造成脹氣的寡糖,如棉仔糖、水蘇四糖等,在催芽過程中會溶出減少,或是被分解代謝,因此喝用發芽黃豆、發芽黑豆製成的豆漿比較不會脹氣,容易脹氣的朋友,可以試試!

2、營養好消化

發芽時,豆子中的大分子營養像是蛋白質、油脂、多醣等,會經酵素作用變成小分子的胺基酸、雙醣( 如蔗糖) 等,人體較易消化吸收,所以對消化能力較差的人,食用發芽豆類會比未發芽的更為適合。

3、維生素含量增加

豆子在發芽過程中,維生素的含量也會增加,而且還會產生原本幾乎沒有的維生素C,營養成份更加完整。維生素C 除了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維生素,還參與膠原蛋白生成,維持皮膚健康緊實。

4、胺基酸含量呈倍數上升

研究發現,在黃豆、黑豆剛發芽沒多久,芽還短短的時候,無論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或者是其他非必需胺基酸,與未發芽的黃豆、黑豆相比,都呈倍數上升,像合成有快樂荷爾蒙血清素(Serotonin) 的胺基酸―色胺酸(Tryptophan),就比未發芽的豆子多出5-7 倍不等,營養更升級!

5、新鮮!能發芽的不會是舊豆

不是說舊豆就無法發芽,只是放久的豆子發芽的成功率較低,容易有催不出芽的情形,因此能長出芽來的豆通常會比較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