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豆是湖南省漢族傳統小吃之一,臘八節節日食俗。已有數百年歷史,民間多在每年立冬後開始腌製,至臘月八日後食用,故稱之為"臘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

臘八豆其實又可稱為水豆鼓,在最早能查詢到的資料為元代"吳氏中饋錄"、明代的"餘養月令"、清代的"醒圓錄"中的豆鼓、但它們應該是歸於濕豆鼓,與水豆鼓又有一些差別

與現在做法最接近的便是清代曾懿《中饋錄》的方法,載如下

「大黃豆淘凈煮極爛,用竹篩撈起,將豆汁用凈盆濾下,和鹽留好。用布袋或竹器盛之,覆於草內,春暖三四日即成,冬寒五六日亦成。唯夏日不宜。每將成時,必發熱起絲,即掀開覆草,加搗碎生薑及細鹽,和豆拌之,然須略咸方能耐久。拌後盛於壇內,十餘日即可食。用以炒肉、蒸肉、均極相宜。或搓成團,曬乾收貯,經久不壞。若水豆豉,則於拌鹽後取若干,另用前豆汁浸之,略加辣椒末、蘿蔔乾,可另裝一壇,味尤鮮美。」

接著白話點把做法再說明一下

1、黃豆淘洗乾淨、去掉不良的豆子

2、黃豆泡水一夜,撈起瀝乾

3、黃豆下水煮至軟爛,手指可輕易捏成泥的狀態,撈起瀝乾(黃豆水保留下來,加點鹽巴放進冷藏備用)

4、放置容器內,進行前發酵,此時為有氧狀態

5、過了2~3天後會發現豆子發燙出涎發粘或長白霉,攪拌會像納豆牽絲便完成

6、將辣椒、生薑切碎與鹽巴一同加入前發酵好的豆子裡,攪拌均勻

7、將前面留下的煮豆水加入,攪拌均勻,進行後發酵,此時要密封

8、等待10~20天便可食用

網路上看到的做法,應該與上面相差無幾,說穿了也著實簡單

但要詳細點也還是有些地方可以討論

前發酵的部分目前有多種做法

1、將煮好的黃豆使用布包裹住,塞進佈滿乾稻草的箱子裡(有的還額外加入草木灰)

草木灰有殺菌的作用,且富含各種礦物質,估計是幫助菌種作用,同時抵禦雜菌

2、找塊地挖個坑,底下鋪麥桿,將黃豆用盆子或麻布袋盛裝,放入坑裡,上面再鋪滿麥桿,蓋上棉布再把土填平

3、單純使用兩層布包裹,放在容器內,保持他的濕度與溫度

4、若更懶惰,直接將豆子丟鍋裡,上面鋪一塊布


前發酵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落入熟大豆培養基上,通過控制其適宜的溫度、濕度培養成豆粒表面包裹有滑膩的粘液,翻拌時粘液成拉絲狀的豆豉曲。

一般豆鼓在前發酵時,會使其升溫到50℃以上,再撤除一部分保溫層慢慢降溫,這階段會開始產生短絲、起涎,進而產生氨味,直到降回室溫就可以進行下一步驟。

這裡的溫度變化,起涎生絲的進度,會隨著環境溫度的不同而有變化,通常夏天比較快,冬天會慢一些。

有的人會覺得有氨味是不正常或沒做好,但在傳統工藝的資料上這是一個必要的風味,就家裡長輩說,沒有這一味就不是記憶中的味道了,因此不用太在意這味道。

百度對前發酵的說明:
由於細菌(主要為小球菌及桿菌)酶的作用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質,同時由於熱的鬱積,使原料在堆積中升溫達50℃以上,大部分細菌在生長不利的條件下迅速形成這一產品所特具的粘液,並在分解中產生特殊的氣味。

調料的部分:

有的人最後會加入煮豆水進行後發酵,亦可不使用,也可加入食用油

常見的調料有辣椒、花椒、蒜頭、生薑、酒、鹽、白芝麻 、糖、醬油、麻油.....其它的可自行發揮


調料添加的時間點也會產生差異

後發酵階段一般是採用調料都混合在下去後發酵,但在資料上來看不同的順序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左邊這張圖表可做為參考

但圖表上有一點沒有列出來,就是相關營養成份的差異

就資料上來說未添加調味料進行後發酵的營養成份,會比較高

像是大豆異黃酮、胺基酸...等

但添加調料進行後發酵風味會比較好,這就看如何取捨了

後發酵階段:

後發酵的階段要進行厭氧發酵,主要是進行風味的熟成,以及營養物質的生成

但若是有添加煮豆水的話,則要定時放氣,因為有可能會有酵母產生作用,這不是異常所以不用擔心,他不會變成臘八豆酒.....

下面這些資料剛好看到,當作參考就好

有一實驗採用了塑膠、陶瓷、玻璃容器進行發酵製作,結果......用玻璃容器發酵的大豆異黃酮最高,能較有效預防便秘

另有一份資料表明前發酵48小時,最能有效預防胃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