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不討論酒類額外添加甲醛的範籌,家庭釀造來說也不需要添加此種物質
既然如此,釀造酒中為什麼會產生甲醛呢....
從現在搜尋到的文獻上來看,絕大部分都是在飲酒的過程中誤飲到了甲醇
既然沒添加甲醇,那甲醇從何而來,這解釋很麻煩........放上一篇文章說的會比我清楚 酒中甲醇由來及中毒急救法
引用 「甲醇」假酒中毒能用真酒治療?真的假的! 一段資料 來說明甲醇如何再轉變為甲醛
發布日期:106-11-10
發布單位: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評估管理組
甲醇變身,甲醛與甲酸
在知道是誰在作祟後,我們進一步來看看甲醇的中毒機制,首先要帶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甲醇本身並不具毒性。
但是,當甲醇被喝下或吸入後,會在消化道和肺臟透過擴散作用吸收進入血液中,然後被人體轉化為甲醛(Formaldehyde, CH2O),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福馬林。不過,甲醛雖具有毒性,但仍不是最可怕的敵人。甲醛形成之後,會再被轉化成甲酸(Formic acid, CHOOH),此時真正的大魔王才要等登場。
這部分的資料再另外放上一份文獻供參考,怕只擷取一段會失去完整性 甲醇與乙二醇中毒之治療
這邊只是解釋甲醇怎麼變成甲醛,畢竟不是我要表述的重點,若想要知道更詳細的資料,請自行上網查詢,谷哥大神很好用
那甲醛的出現只能透過甲醇轉換嗎? 難道釀造食品中就不會直接存在甲醛嗎?
這問題我們再來看看過往的報導
2003年曾經發生過啤酒驗出甲醛的一個失實報導,後續得到證實並非額外添加,是自然產生
針對中國大陸啤酒是否使用或添加致癌物質「甲醛」的疑慮,財政部抽樣的12種大陸啤酒,加上從市面上抽樣的其他進口啤酒及國產啤酒,經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檢驗結果,甲醛含量極低,都在0.4ppm以下,一般認為無害人體健康。 包括國產的台灣啤酒、台灣金牌啤酒以及其他進口啤酒也都有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與大陸啤酒相同,都有0.4ppm以下的微量甲醛含量,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包裝飲用水0.9ppm的規定還有一段距離,由於在啤酒天然發酵過程中也會產生甲醛一般認為無害人體健康,加上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禁止添加甲醛。
而後在2015年07月10日 FDA的 食品藥物安全週報第512期 第三項話題中有提到
其實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微量甲醛,大部分動植物在新陳代謝及微生物天然發酵過程中,都會產生微量甲醛,包括蔬菜、水果、魚類、甲殼類及蕈菇類,天然發酵產品如啤酒等也都含有微量的甲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的漁業問答中,有一個關於 水產甲醛含量的提問,將相關回答擷取出來
再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十五條第三款之規定-甲醛非屬食品添加物,食品中不得檢出。然生長在海水中的魚,會利用氧化三甲胺 (trimethyl amineoxide, TMAO) 來平衡體液與體外海水的滲透壓差,而TMAO會分解產生甲醛,包括鯊魚等海水魚,會有一些內源性的甲醛,其濃度會隨水產品種類、新鮮度及海域等不同而有差異。所以水產品中甲醛天然含量背景值隨水產品種類不同而有差異,一般而言,魚體內之TMAO不超過50 ppm (5 mg/100 g)。
此外主婦聯盟也針對水產中甲醛含量訂立了允收標準
一般而言,魚體內之氧化三甲胺不超過五十ppm。依世界衛生組織二○○二年對甲醛之研究顯示,魚體天然產生甲醛最高量如達十至二十ppm,則會影響其風味,且在水產品加熱過程中,也會增加氧化三甲胺產生甲醛的反應。目前各國有關水產品甲醛含量之背景值數據仍相當有限,因此要如何訂定水產品的天然背景值,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召開了四次產品進貨原則會議,不停探討水產品甲醛的允收標準,在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的進貨原則會議中確立允收標準為:水產品為10ppm,鱈科類及水產乾製品為20ppm。若水產乾製品甲醛含量超過20ppm時,則加驗揮發性鹽基態氮以判斷其鮮度,作為產品品質輔助判斷之標準。
引用食力"蝦米驗出甲醛?別怕!可能是正常的代謝後產物"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提供的國內外文獻研究,水產品因為酵素的作用,會在儲存期間分解產生甲醛,而且水產品依照種類、新鮮度與加工方式等不同,均可能影響甲醛的濃度,而蝦米的甲醛濃度背景值約介於9.1~243.6ppm,因此若水產品檢出甲醛,應優先透過實務稽查,以釐清是否有人為非法添加的情形,必要時可以要求業者自行提供相關品質檢驗報告作為佐證。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 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中有一份關於 甲醛 的文章 內也提到
甲醛天然存在於大部分的食物,包括水果及蔬菜(例如梨、蘋果、蔥)、肉類、魚類(例如九肚魚、鱈魚)、甲殼動物、乾菌類等,冬菇(香菇)的甲醛天然含量可高達300ppm至400ppm(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