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米饅頭:宋孝宗最愛吃的宮廷小吃


米饅頭流行于寧波象山、奉化等寧波地區 ,是很常見的一道小吃,其口感酸酸甜甜,味道軟糯香甜。很多外來食客在吃過後無不對它讚歎不絕。逢年過節都要吃米饅頭是象山的一個重要傳統習俗,米饅頭也因此成了象山的特色食品、非遺文化小吃,其種類分為勺糕饅頭、豐糕、碗兒糕、搓糕饅頭等。

歷史起源 :

象山米饅頭的歷史起源於南宋,據《浙江通志》和《縣通志》所載,是南宋宋孝宗的恩師史浩為老娘特製的。他的老娘洪氏信奉觀音,每年觀音大士聖朝,總要赴南海普陀敬香拜佛,後因雙目失明,史浩怕老娘渡海有風險,就在東錢湖中霞嶼小島上方似普陀山的潮音洞來建廟,讓老娘來禮佛,就似登上南海佛國普陀山一樣。小普陀建造完工後,觀音大士開光的供品不能供奉魚肉等腥暈食品,所以只用米磨成粉,製成米團來供奉。開光過後,史浩將觀音大士的供品獻給洪氏太君品嘗,希望能延年益壽。洪氏太君吃了一口,硬是咽不下去,歎口氣說,無福享受菩薩的佛團了。靈巧聰明的廚師竟想出一個辦法,將米粉加放白藥,置於溫室發酵,伴入白糖,蒸熟後便成了饅頭狀,故稱“米饅頭”。後來,又在饅頭中間印上一個壽字的紅印,表示吃了能長壽。

史浩得到老娘的歡心後,將米饅頭帶到京都臨安(今杭州市),給宋孝宗趙眘品嘗家鄉創制的特獨新食品。從此,米饅頭成為宋孝宗最愛吃的小吃,也成為民間傳統的吉利點心,用於供佛、敬神、祭祖、生辰、小孩對周、婚嫁、時令節日、請客送禮的美味食品。南宋淳佑八年(西元1248年),史余孫自寧波東錢湖遷入象山九頃村,那時候上輩史浩等世祖雖已相繼過世,但是史家子孫不忘祖制,還保留著老祖宗的習俗,在九頃每年還是按老規矩用米饅頭祭祖。每年逢農曆十月十三是九頃祠堂祖宗師仲生日,九頃、冷水潭、巴龍頭等史家後代都要做米饅頭到祠堂祭祖。60歲以上的男子可以到祠堂裡吃饅頭,16歲以下的男孩可以分到兩隻,女孩分到1只,700多年來從未間斷過。

傳統做法:

那麼,米饅頭該如何製作呢?首先要培養酵母菌(白藥)。農曆三月份(小暑前後)採割小暑辣蓼和墨斗草(墨幹蓮),曬乾儲存。做白藥時將儲存的幹辣蓼和幹墨斗蓮洗淨後搗爛,再用清水浸泡,榨取辣蓼液拌入早米粉,以手能搓成團為原則,搓成一個個乒乓球大小,放入早稻草鋪底的白藥窩,上面覆蓋早稻草,溫度保持在攝氏25~28度左右,24小時後出窩,曬乾,儲存。每次製成的白藥要寫好生產日期,有效期是一年。

其次,要培養酵娘(酵頭)。先把粳米煮成飯,將飯冷到28°C左右,放入白藥粉拌勻,溫度保持在25~28°C,24小時後取出——就叫酵頭。酵頭好壞對米饅頭成品品質很重要,酵頭以色白,有香味為佳。

再次,製作米饅頭。首先把米饅頭粉配製好,計量粳米10斤(市斤)配糯米2市斤混合,略加清水拌濕,使米質軟化。用石磨磨成粉,再用篩篩掉粗雜質部分。然後,將上述配製好的米粉,用沸水調和,拌勻,搓壓,用手將粉搓成團,稍冷後(在40°C以下,不能低於28°C)用上述培養好的酵頭拌入米粉中,再次拌勻搓壓,再放入桶或缸內發酵。缸要比米粉容量高大數倍,因為發酵後要升高好幾倍。20小時後觀察有否發酵,如已經發酵,用手搓壓一次拌入白糖,能迅速提高繁殖酵母菌的作用(需要做甜些饅頭,白糖增加不限),24小時後,桶或缸內的粉已爬升很高,用手再搓壓一次就可做饅頭了。

最後,蒸饅頭。先在蒸籠底鋪好浸濕的飯布,將桶或缸的米粉一小團一小團搓成圓團排列在蒸籠內,饅頭之間要相隔空隙,然後將籠放入鍋內——叫焙籠。焙籠的操作過程也很重要,焙籠鍋內的水千萬不能燒沸,水溫要保持70~80°C之間,因為在焙籠內酵母菌迅速大量繁殖,很快再發酵,發酵到一定饅頭大小的時候,將焙籠好的蒸籠放入第二口鍋,用烈火蒸熟,於是米饅頭就出籠了。

米饅頭蒸熟後取出叫“散籠”。用蒲扇扇涼,在饅頭中央印上紅印(紅色不能用蘇丹紅),米饅頭的品名叫搓酵米鏝頭、形狀圓形,直徑約6~8釐米,厚度邊緣2~3釐米,中央4~5釐米。

象山米饅頭柔韌如綿,潔白如棉,而且醇甜適口,冷熱均可食用,多食不傷胃,是居家點心和旅行乾糧中的精品。

以上看來是最傳統的做法,但真要自己做白藥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太容易,此外也有一些問題點也覺得有疑問...

米粉加白藥是否能夠起到發酵產氣,達成饅頭蓬鬆的效果,這需要做實驗才知道了,但就理論上感覺有點困難???

不過我就先用已經有看到的改良版做法先做來吃看看好了

白藥基本是不用自己做了,這過於繁雜,利用現成的甜酒曲就行,酒釀的做法,已經討論很久了,也可以跳過

於是就直接從後段的饅頭開始來製作,沒有酒釀的便要自己先生產了

材料:

白米 250g、酒釀 100g、白糖 20g、糯米粉 80g、酵母 3g、紅麴粉 少許

1、白米洗淨,浸泡一夜

2、將酒釀放入果汁機,再放入少許白米,先打成漿

3、再將剩下的白米放進去,全部打成米漿

4、米漿倒入容器中,加入白糖20g、酵母3g、糯米粉80g,攪拌均勻到無顆粒

5、蓋上保鮮膜,放置溫暖處發酵

6、待發酵到兩倍大時,再次攪拌將氣體排出

7、準備蒸籠,並鋪上蒸巾或是油紙,避免蒸好後黏住

8、將米粉糰分成數個小糰子,搓圓後放在蒸籠裡

9、將紅麴粉加點水攪拌均勻,用筷子沾一點,點在米粉糰上

10、蒸籠冷上鍋,大火蒸20分鐘,關火再悶個幾分鐘,完成

檢討:

網路上看到的影片,再泡完米後的處理交代的不太詳細,實作後發現有一些問題,會造成不同的做法

在米是否要瀝乾的部分會分成兩個種做法

1、將米瀝乾

採用這種做法的話,則必須要有一台食物調理機(果汁機會打不太動),打出來的狀態已經接近黏稠狀了,不太需要加糯米粉了,加了可能會成乾粉團

2、不將米瀝乾,只排除浸泡水

這做法對對於家裡只有果汁機的人來說比較簡單,因為水份較多果汁機比較打的動,後續就再添加一些糯米粉來將黏稠度調整到適中的狀態

米粉團的結構會影響到成品的口感,若是過於扎實的結構,會導致發酵狀態不好,成品會比較像是麻糬或年糕,雖然也滿好吃的,但就不太像饅頭了

我這次做的就是太扎實,導致發酵時內部空氣太少,沒有膨脹到一定程度,蒸完後內部的氣孔結構就比較少

因此我會建議一開始米漿的含水量可以高一點,因為發酵後會比原本的狀態更乾一些

此外若有添加糯米粉也會在口感上產生一點差異,產生一些黏性,這部份可以自己調整

這次發的時間長達8小時,以速發酵母來說有點久了,酒味也出現了,但本身有加甜酒釀,所以對成品完全沒有不良的影響

但最後蒸完的成品表面出現了會黏手的狀況,因為用的是白鐵蒸籠,判斷是濕氣回滴到表面所造成的,這要想辦法排除一下

還有蒸籠底部墊了蒸巾,也造成了水份都吸附在蒸巾上,也產生底部過於濕黏的狀況

最後,我只能說味道真的滿不錯的,本來要煮酒釀蛋來配著吃,沒想到邊寫文章就吃掉了一顆,酒釀蛋煮好了,要來繼續吃第二顆了

之後有機會再來實驗傳統的做法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