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把「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瞭解之門」這本書拿起來閱讀
發現到其中一位原作者Grant Wiggins很眼熟
原來就是最近閱讀到一篇1989年
「朝向真實性及公平性評量」的作者
作者在1989年提出真實性評量的問題及操作策略
簡要梳理內文幾個重點提供參考
(文字有點多,沒有興趣的就自動跳出)
1.師生之間對於真實性評量需具有共識,學生也能透過有效的行前訓練下,可以提高真實性評量的信度,因為對真實性評量而言,學生自我評量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2.真實性評量不是在一個不切實際且具有時間限制的測驗,反而像是一種個人式的任務,透過檔案評量或是一整個學期的學習歷程,強調學生邁向精熟的過程。
3.真實性評量需要與團隊合作,在個人與團體中取得平衡,並且能強調能夠給予學生有益的回饋。
4.讓學生能夠整合知識、技能以解決問題,不要單純為了個人分數或排名,而成為分數的獵人。
5.真實性評量是在一種複雜的情境利用知識進行挑戰或是解決問題,並非在單一框架下執行任務,或是僅針對刺激-反應的單一行動,也不是背誦已知的知識或反覆操作單一技能。
6.真實性評量在一種強調真實(非公平)複雜的情境設計,主要著重在深度而非廣度。面對模糊不清、非結構式的任務或問題時,學生能夠經過思考判斷後,對問題有更清楚的瞭解。
7.真實性評量無法用分數曲線呈現,必須參考真實表現的標準,學生能理解到什麼是成功的表現。
8.真實性評量可以透過跨領域科目的結合,提供行政單位安全地指引到學校的發展願景。
9.真實性評量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表現出他們可以做什麼,不一定要做出正確的結果,幫助學生找出他們的優勢條件。
10.真實性評量儘量要減少不必要的不公平、去標準化的比較,遠離結果宿命論的想法。讓學生有一個允許個人學習風格及興趣的發展空間。不斷地去反思「為什麼學生要用同樣的方式及時間來測驗?」、「在傳統的考試中,為什麼回答快的學生可以獲得獎勵,而回答慢的學生卻要接受懲罰?」
11.真實性評量是可以作為一種鷹架學習的方法,不是為了低技能、低學習成就學生所採取的補救教學方式。
內文主要還是針對評量議題的澄清及再概念化詮釋
畢竟是1989年的文章
沒有看到實際教學操作的示例
這個時代應該已經開始呼籲脈絡化的評量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