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網路上看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一篇
關於未來教育應該培育的技能
Anticipation-Action-Reflection cycle for 2030
有興趣閱讀的請私訊
再將完整的原文轉寄給您慢慢閱讀
內容主要強調批判反思的重要性
這似乎是老生常談
並非行動後個體就會產生反思
也不是反思後就一定會有行動
反思及行動應該是同步產生
才能讓自己成為有主體意識的個體
這引起我長期關注"教師課程轉化"的議題
這幾年有相當多的精進研習
不管是草根、QPE教學實驗、體育共備工作坊
甚至是夢N共備
到底這些研習是不是造神運動或是飢餓行銷
而引起一片"恐慌"或是"教師自主高漲"
那些研習講師賣力地分享教學活動及經驗
學員們到底有沒有轉化內容
還是有沒有進一步思考能不能轉化
從這一篇文獻重新看待上述問題
學員從研習中期待什麼?
學員從實作感受到什麼?
學生內心產生那些反思?
這些循環圈應該要一直在專業發展歷程不斷的流動
需要一段時間慢慢品嘗這些文字要義
當然也要注意別被殖民化或是被宰制
其實簡單一點
好好的上課
認真的備課
精實的生活
這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