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兩個多小時的線上研習
辛苦了信亨老師的即時翻譯
恩華事前將資料翻譯
Nigel Green針對去年國內所產出的核心任務
做了更細緻的說明
也分享了"A Conceptual Model of Observed Physical Literacy"
將Dudley所提的Solo Taxonomy與核心任務進行連結
幾年前曾經閱讀過這篇文獻
對於如何評量身體素養有提供一些見解
這是比較偏向於質性典範的評量工具
但僅限於概念陳述尚未看見成品
Green套用這個工具
分析每個分期學習任務中的認知、技能及情境所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提供給教師及學生理解個人目前所達到的學習進展
提供適合的學習教材以達到差異化教學活動的目標
不過
我聽完後會有兩個疑慮
1.當各個分期任務表,每個階段又將認知、技能、情意分開敘述時,基層教師一定會把焦點放在技能上面,心裡一定OS(又回歸到九年一貫的教案撰寫方式)。
當然,會再將這三個面向分開出來,其目可以讓教師方便具體評量出學生現在已經達到哪個程度,至於要用量化分數等第還是質性觀察評估,就見仁見智了。因為如果真的要落實真實性評量,絕對不能偏頗某一種評量典範。
至於學習任務(暫稱)的敘述,就是以現在新課綱所強調的整體性學習目標來呈現,很多人會質疑籠統不易聚焦,但整體性本來就不是要框住某個學習行為,而是關注在與學習有關的表現行為。
2.對於無法連續排課的學校,要達成學習任務的目標真的很困難,一個單元至少要6-8節才能夠掌握基本能力。國內除了分散式排課外,要完整連續上完6-8節實在頗有難度(遇到段考、放假、學校大型活動)。最近我就覺得很受挫折,本想請Green能夠給我一些建議,但因為時間有限沒有機會親口問他。
接下來還是有很多工作要執行
很多概念要需要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