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完成一篇關於評量的初稿文章
整理書櫃的時候突然看見這一本書
這本書的題目很吸引人
閱讀起來真的很有意思
會讓自己產生很多批判反思的想法
推薦給大家閱讀
正好跟我最近想做的評量議題雷同
其實
不用數字的研究
看似反諷實證主義的量化研究
但是也可以換個角度題目來思考
怎麼做出比數字更有趣的研究
量化與質性兩者方法論立基點不同
並非哪種方法最有效或是最能夠解決問題
單純只是「多一種選擇」的機會
即便現在主流研究取向
或者是評量典範
都是以「數字」進行論證
或是以「數字」評量標準
質性的詮釋方法
最經常被懷疑其過於「主觀性」
但卻沒人懷疑量化會不會過於「客觀性」
僅追求問卷題目的統計考驗
如何用「客觀」來評斷一個人的行為
從這個議題來反思當今的評量趨勢
依然存在著競爭比較成分居多
學習者能夠透過數字或是質性資料瞭解個人的學習發展歷程
這或許也是引導我們另外一種思考
關注在如何評量「學習」
而不是在評量「成績」
評量應該要對學生有更高的學習價值
不是僅關注在學習結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