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看一年級測驗原地低手連續向上擊球
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畫面
今天測驗的時候
看到一位同學之前練習狀況真的不算太好
但是雀躍開心的跟我說
老師:「我終於可以自己練習打到30球了」
喜悅的表情跟肢體動作
令人感動
關於「測驗」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定義
對我而言
測驗應該是讓老師瞭解學生動作技能的問題
提供對策讓同學有動力願意自主練習
對學生而言
測驗是讓同學瞭解自己目前的能力
以及檢視自己是否有掌握動作要領
我比較強調要領而非標準動作
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老師希望你做出這個動作」
掌握排球「球不落地」的精神
更可以讓同學體會到「追求卓越」的實踐行動
分數要自己去爭取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會給同學補考的機會
或許只有在體育課才會聽到學生說
「老師,我還要考試」、「可不可以再考一次」
畢竟
運動技能除了老師示範講解外
給予足夠的練習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黃武雄教授在2004年所著作的《學校在窗外》有提到
「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機會,學生才有充分的自主性
也才會由心底培養出對自己負責,由自己完成工作的積極態度」
教育是需要等待時間
學習是需要把握機會
按照今年學校上半年的行事曆活動
一年級準備校慶運動會跟拔河比賽
再加上3週游泳課
沒什麼完整的練習時間
部分課程進度
下學期會再進行完整的教學
況且
體育授課進度分散式的排課方式
學生在技能學習過於切割跟片段
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練習
這只能看個人的自主性
不然就是要有夥伴支持關係能夠一起練習
同學的測驗成績真的不會太好
如果一年級就放棄這個技能
二三年級的教學進度該如何延續
不免讓我反省
學生學不會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重新思考
如何讓學生從「測驗」過程
瞭解「測驗」的本質
分數所代表的意義
不只是「測驗」技能
也是在「測驗個人的自主性」
以及「同儕互助共同解決問題」
我從三年級的兩人互傳球看到
實踐後者的可能性
打排球的人都知道
兩人互傳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除了個人技術還需要兩人的相互配合
如果兩個人技巧都不太熟練
可想而知
應該是一直在撿球
這個測驗對學生是沒幫助的
於是
我讓已經通過測驗的同學
去協助其他尚未通過測驗的同學
增加同學練習的意願
提高成就感
透過互動溝通來檢視個人技術
而那些已經通過測驗的同學
也可以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能力
我著重在「讓學生會打球而不是很會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