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重拾一些文獻來閱讀
挑了一篇關於尷尬(Embarrassment)的議題
跟我上次看到關於學生會運用一些隱藏性技術躲避體育課程雷同
但是這一篇是用量化的研究工具
針對西班牙604所中學學校
321男孩及283位女孩
進行量表的施測
西班牙的中學1周會有2堂體育課程
一堂體育課有60分鐘
從自我決定理論來看學生在基本心理需求(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BPN)的滿足經驗及挫折經驗對於動機及尷尬之間的關聯性
尷尬情緒的反應的確在教學現場是一個顯性的問題
尤其青少年心理、身體及社會性處在關鍵的發展階段
體育課程又是一個公開展示自我揭露身體行為舉止的場域
便會產生一種微妙的社會互動關係
作者在文中有一段很有趣的敘述
"青春期的社交關係需求比童年時期要大,這增加了尋找屬於友誼團體情感的機會,導致他們會盡量避免出現有可能會損害其社交形象的情境或行為"
學生總是存在著偶像包袱
把自己想像成在舞台的表演者
在意觀眾的眼光評價
作者最後也做了一些建議
"無法滿足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時,對於學生的自我決定動機將會產生負面影響,並且會增加尷尬的情緒。相對的,滿足基本心理需求不僅能夠消除尷尬情緒,而有助於提升自我決定動機。當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感覺到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運動表現完成活動任務,並且享受到團隊成員/或與老師建立的良好人際關係時,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對體育課感到自我決定的動力,增進參與動機。老師不應只專注於學生的技術、策略和戰術技能,而應專注於與學生建立有效的關係,營造有利於在身體活動過程中,體驗到積極情緒的氛圍。最初,教師可能會覺得需要有所控制並向學生施加壓力,以便讓他們能專心投入在活動任務中。但是教師必須意識到,這樣的教學方式經常會損及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及身體活動意願。相對的,盡量以自主支持方式來指導學生,例如:要知道學生對某些活動任務的消極感受,為他們提供基本技能的學習機會,說明為何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益處的具體理由,並且盡可能提供一些選擇的情境,將會產生更好的學習結果。最後,教師的自主支持能有效地與學生建立正向關係,便可以促進學生的表現行為。
雖然論點不算是特別有獨創性
但也是提醒基層教師體育教學過程
要留意青少年的關鍵發展期
隨時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
避免產生尷尬的情境
當然
如果班級氣氛融洽且老師夠吸引人
課堂氣氛友善時
同學應該就比較願意暫時擺脫偶像包袱
有興趣看全文的再私訊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