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到師大參加「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轉化與教學方法研發工作坊」
第二次參加需要產出教案的工作坊
也不太確定真的是否能夠寫出符合素養導向的教案
但是能夠聆聽到走在時代前端的學者演講
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今天是我第四次聽到美國北卡大學體育學系陳昂教授的演講
前三次的主題大多環繞著「如何從學校體育角度理解和教授身體素養」
也都會簡要提到他在美國進行體育課程的科學研究
這一次他詳細說明如何在體育課程運用5E教學模式
每一次聽到陳昂教授的演講都會有不一樣的發想及心得
或許這是因為
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都在不斷地與這些理論進行對話吧
反思如何讓課程不是只是單純的「身體活動」
而是要更具教育性的課程內容
這也呼應到下午我提問陳昂教授一個問題
「台灣中學體育課存在著一些課程結構限制,而美國與台灣在教學環境文化的差異性下,台灣如何轉化這些素養導向的課程」?
陳昂教授將近30年在美國的研究經驗及觀察結果
認為目前各國的體育課程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
1.娛樂性的體育課:學校的體育課變成人人可教及處處可上的局面時,體育教師的角色隨時都可能會一般人或讓健身教練取代。就好像台灣的體育課常常被貶為「一顆哨子兩顆球或者是放牛吃草型的上課模式」。
2.公共健康類的體育課:僅著重在健身運動,體育課變成只是技能操練。
3.教育型的體育課:教師會將體育學原理、生理學或是行為學的原理融入在體育課程,讓學生不僅學會身體活動,更理解體育課程中所具備的科研原理及教育性功能。
聽起來似乎有點沈重
但這好像也是台灣教學現場經常看到的狀況
體育教師應該會很喜歡聽到學生問:「今天體育課要玩什麼」?
意味著學對體育課是有所期待的
而陳昂教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句話
好像只是把體育課當作是「身體活動」而已
當然
遊戲本來就是體育課的一個重要元素
樂趣化則是強而有力的催化劑
已故的體育課程專家Ennis也曾經在提到:「大多數的學校都將體育課定位在身體活動及玩樂時間,體育課程在學校的地位因此而比較不受重視」
今天陳昂教授就提醒:「應該是今天體育課要讓同學學什麼」?
如果體育教師在設計課程及教學活動
缺乏這樣的認知及概念時
只有單純設計遊戲或練習方式讓學生玩玩而已
那好像每個人都可以擔任體育教師了
體育課程可以成為國家正式課程
有別於其他娛樂性的活動
就是植基在一個教育系統的核心價值(課綱中的對應指標)
透過教學讓學生學到這些教育內涵
就像我常跟一些老師提到
學術性課程也會發生類似的狀況
如果學科老師只會照本宣科發考卷給學生寫
然後對答案排名次
而未針對學生錯誤的地方進一步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那每個人都可以當學科老師了
今天下午由陳昂教授帶領學員
讓我們體驗他在美國設計6-8年級的體育課程
以「有氧健身俱樂部」為主題設計20節的單元
有點像主題式的課程設計模式
部分學員自願擔任教師進行教學其他學員就當學生
這套課程活動都是按照5E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相較於台灣目前的體育課程模式
這套課程的教學遊戲活動不一定是特別創新
也不是陳昂教授這套課程所要表現的重點
反而是偏重於要讓同學培養具有科研基礎的知識性內涵
每個單元的課程內容具有層次性
單元之間都有銜接新舊經驗
每次上課都會有作業及實際操作結果讓同學記錄在日誌上
除了有助於讓同學瞭解個人的學習狀況及身體狀態外
同時有機會學到自主管理及抉擇
這些概念都是陳昂教授特別強調在一個素養導向課程
所必須著重的「知識性」內容
跟目前台灣體育教學所強調
體育課要讓同學獲得某種程度的「身體活動量」
或是學會某種「競技運動技能」有很大差異性
現在國內所推動的素養導向教學
似乎比較偏重於概念性的理念
僅在原本的框架中注入素養導向這個新元素
不太像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陳昂教授所設計出來的20節課程活動
大膽地採用5E教學模式來實踐素養導向
反而跳脫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
將科研知識落實在體育課程當中
至於評量部分
還是有相當多的複雜因素而無法精準呈現
也是目前陳昂教授正在積極努力研究的方向
當然
到底那一種教學比較有用
沒人敢貿然定論
畢竟
學生也不可能因為上了幾堂課後
就是具備素養導向的內涵
還是先把體育課上的精彩 上的扎實
這些問題就讓專門的研究員去煩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