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課程發展計畫
進入第三階段教學實驗
依然保持精進學習態度
不斷自我反思更新思維
進入實驗性的臨床階段
看見更多教學的可能性
在最後的座談會提出幾點建議
希望建立基層教師諮詢人才庫
雖然有地方及中央輔導員服務
但是觀察實際運作方面
似乎僅存在功能性及政策宣講
對多數在職教師影響有限
但是對於教學有期望的教師
還是能夠產生情感的支持性
然而
前兩個教案研發的工作坊
各個階段的教師絞盡腦汁研發而成的教案
即便文字內容清楚易理解
但遠不如教案撰寫者的口語說明
解釋課程設計理念及教學操作細節
在第三階段實驗教學過程
如有這些教案撰寫者的協助
更有助於教師在現場的實務教學
形成功能性更佳的教師社群模式
不同縣市的老師有興趣操作的課程
最後所呈現的教學成效
或是學生的學習行為
都可以透過教學實驗看出信效度
教學過程所發現的情境問題
也可以作為教案修改的依據
比較學生學習經驗的差異性
在這套課程的學習成效
Pinar在1970年代提出「再概念的課程」
有別於泰勒工具模式強調標準課程
更重視教師自我對課程的自我詮釋
從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以來
體育教學也逐漸走向教師自主
但是在以往的師培課程似乎沒跟上
課程改革的時代趨勢
教師對於課程的再概念理念
以及自我反思的批判性思維
可以在現在的體育教學現場
看見基層體育教師的新思維
開始改變遠勝過於停滯不前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