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gel Green去年來台灣主持身體素養工作坊
有一句話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體育課每個人都做一樣的事情"
發人省思 當時認為很難做到
但是從幾次的課堂實踐經驗來看
其實也是提供老師另外一種課程設計的發展方向
掌握STEPS要領精神後配合班級文化進行調整設計
讓教學活動能夠更貼近不同能力學生的需求
今年Nigel Green再次前來台灣主持工作坊
也留下一句令我深刻印象的話
"讓學生負起學習的責任"
對於長期將學習的責任加註在老師身上的臺灣學校教育文化而言
並不是那麼容易來執行
當然
有些教學模式會在課堂中的某些活動
或是時間點讓學生進行討論
讓學生有發聲的機會
但我不清楚這是不是Nigel Green
所談的"讓學生負起學習的責任"
這次Mr.Green帶領實作工作坊的過程
讓學生去討論創造一個遊戲活動的方式
對基層教師而言相當衝擊
回到學校後經常思考這個問題
正好最近準備兩周4堂的籃球單元
試著想把"讓學生負起學習的責任"放進來體育課
今天是4堂籃球單元的第2節課
延續上一堂的分組名單
將同學分成8組
每人都有一顆籃球(跟籃球隊借球)
分組找一個籃框自主練習5分鐘
並且根據個人的運動經驗
共同討論創造出一個運球活動(自造者)
最後各組操作每一組所創造出來的籃球運球活動
第一次同學普遍都很不自在應該也會覺得很奇怪
畢竟臺灣學校的學習文化
學生普遍還是被動等待老師給予
learning by doing
真的實際操作過後才知道如何調整
效果如何也不是一節課就可以知道
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生根據經驗創造活動
有觀察到一些不一樣的課堂風景
了解學生對於籃球的認知能力
運球繞圈的那一個組別特別令人感到驚艷
他們還有想到進階的操作規則及方式
在找機會讓其他組別完整操作這一組所想出來的活動
操作下來有幾點需要留意
1.在戶外籃球場操作課程,尤其在第4節上體育課,氣候溫度炎熱因素會影響到學生實際操作的意願跟興致,最後也僅能4組示範操作創造的活動。
2.這應該是學生第一次討論創造課程活動的經驗,缺乏相關經驗的組別需要更多的時間或教師介入才有辦法聚焦。
3.跟籃球隊借球才有辦法每個人都拿到一顆籃球,才不會有太多的閒置時間,同學在該堂課實際運球的時間相當足夠。
4.最後10分鐘讓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行分組比賽,對於可能尚未掌握運球技巧的同學,由老師帶著同學在樹下陰涼處操作運球的基本動作練習。
5.操作4組活動後便到樹蔭下休息喝水,老師再進一步針對運球的違例行為做說明。
6.分組人數少一些比較容易聚焦討論。
7.主動學習經驗多的學生,會比較容易進入討論跟聚焦。
8.之所以會選擇籃球來試驗,籃球在國內比較普遍流行,認為學生應該比較熟悉。
9.不是所有學習階段階段或是運動項目都適合這種教學方式。
10.最好的教學環境最好能在室內空間,並且至少有5-6個籃框,分組操作各組創造的活動時,同學才不會因為天氣太熱而感到不耐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