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否有任何合作方式,省思教師教學設計與學生學習成效?
1.建立校內老師分享機制及合作模式,提升教師專業和學生學習品質。
(1)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時結合各學年會議、領域小組會議運用同儕力量,共同備課、促
進教學專業對話、教學經驗及教學新知分享、教學策略和教學評量研討,班級經營方式、教室常
規處理、學生行為輔導等經驗討論,並建置教師專業社群校內網頁提供分享機制。
(2)同學年級任老師間共同合作編製教學媒體、相互分享教學資源及教具;科任老師共同蒐集
教材,尋找校園、網路可供使用的教學資源。
(3)音樂老師則共同指導合唱團練習;5-6年級老師和藝文老師合作進行「藝術與人文發表會」。
(4)資訊教學團隊運用課餘時間討論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步驟、學生學習成效,並對學生學習
困難或問題相互指教、分享教學經驗。
2.擬定本校教師入班觀課計畫並積極辦理教師公開課及觀課︰
(1)101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每位教師進行1次公開課及1次入班觀課。
(2)102學年度開始老師一學年至少進行1次公開課、4次觀課(每學期至少2次)並進行,觀課前後研討會討論焦點主要關注在學生如何學習、老師運用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觀課的
老師則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成效。
3.校內設置區域網路分享平臺(ICT),區分為各學年及行政專區,以供老師將自製的教學媒體、學
習單、評量試題練習及相關電子資源,放置於網路內,達到資源共享,發展成為有效的數位資料庫
為目標。
4.建立各年級定期評量審題制度,依課程教學進度及內容進行評量試題的審查,檢視試題是否切合
教學進度、出題要領、題目配分情形、錯別字等,經學年教學群、教學組長、教務主任確認後始交
付印刷。
5.針對各班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建立級任老師、資源班教師、特教行政人員間的對話機制,每學期
至少2次正式IEP會議,平日則利用聯絡簿、教師會談等方式進行課程聯繫並討論學生學習情形。
6.因應新年段重新編班需要,每年6月資源班教師與2、4年級特教生級任老師共同填寫轉銜資料,
以便新的班級老師能盡早掌握學生學習情形、成效及學習需求,並據以進行教學省思和調整教學策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