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中找尋自我認同


撰文者:潘雅雯 輔導教師

排版:曾惠雀老師


你是否曾經出國過呢?哪些國家的旅遊經驗至今仍讓你難忘呢?或是曾經聽過身邊的家人分享出國經驗呢?一趟出國經驗,可貴之處在經歷自我內在感受的變化。簡單來說可以分成三階段:一開始,因為新奇與好奇,處處都是驚奇與趣味;接觸異文化一段時間,開始感受明顯的文化衝擊而有了困惑;最後則隨著時間流逝,開始期待在異地中找尋自己熟悉的文化身影,甚至會思念家鄉的味道。記得我第一次去的國家是香港,他們有著同樣膚色與髮色,卻說著聽不懂的語言,我曾聽過「都市叢林」,但直到我來到香港,才知道什麼是都市叢林,當我抬頭之時,我看不到除了頭頂以外的天空,而是一棟又一棟的大廈掩蔽了我的視線。我就像在叢林裡受到驚嚇的山羌,渴望找到出口卻沒有方向。

你能夠想像嗎?即便我在台灣,身為原住民的我,仍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原住民在過去受到外來政權殖民,因著統治政權的便利,原本的生活地區被迫遷移他方,現代的原住民則是受限當地資源的微薄,期待能讓現在的生活獲得改善,因此透過工作、求學等離開原鄉,而往返都市與原鄉則成為現代原住民最常見的生活軌跡,這便是「都市原住民」的生活樣貌。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要面臨「雙重邊緣」的處境,這是指身在當地卻不被周遭的人認可,原有的膚色、身份、血緣、口音、居住地等都成為被衡量的標準,為了保護自己,都原們會為了避免被歧視、被否定而特別做「某些事」,如刻意改變口音、否認自己的族群身分、排斥學習母語等,這些行為的背後是都原們僅有的生存手段。幼時在都市生活的我亦是如此,就像困在陷阱裡的山羌,悲鳴卻無法逃出牢籠的圍牆。

起初我以為,改變的契機會是回到家鄉。高中回到花蓮的我,被同學們說是都市來的孩子,跟他們不一樣。明明流著同樣的血統,卻沒有一處相像。在我以為的避風港,只是虛幻的假象。我告訴部落的朋友,我是雅雯,卻總是刻意忽略自己的族語名字;而部落裡的孩子則截然相反,他們彼此自在的稱呼著對方的族語名字,卻鮮少提到對方的中文名字。就是這些細小的差異,讓我與部落總有著格格不入的感覺。

真正讓我開始蛻變的契機,卻是我回到都市生活後才有的成長。就讀大學期間,我與朋友觀賞「太陽的孩子」電影,我深刻記得在某一幕畫面中。婆婆為了捍衛部落的土地而坐在地上抗議,當一位年輕的原住民警察準備將婆婆架離現場時,婆婆看著他說:「孩子,你的部落在哪裡?」這個問句就這樣輕易地打破我的心防,多年來的委屈與不甘都隨著淚水湧現而出,我彷彿聽到婆婆用著太魯閣族語在問我:「孩子,你的部落在哪裡?你的家在哪裡?過了這麼久,你還記得你是誰嗎?」從那天起,我又開始練習與家人用族語對話,開始向長輩學習我們的文化,開始聽耆老講述部落的故事,也開始關注起原住民族群的議題。我是都市裡的山羌,在大廈與叢林間自在的徜徉。

聖心的孩子們,無論你擁有什麼樣的國籍、身分、興趣與喜好,也許身處於群體中的你,會因為感受到自己格格不入而覺得困惑,請你不要擔心。看見自己的意義與獨特價值,往往需要付出時間與精神,請你持續的對自己保持好奇心,積極嘗試、多元探索,相信這份獨特會隨著你的願意與勇敢,逐漸展露出屬於你的光芒。



參考資料:

1.「Ari帶著問號往前走」(阿爆 Aljenljeng、李郁淳/2022)

2.都市原住民 怎麼來又走向哪? (Hafay Nikar/2019.09.23),網址: 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