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錯的石子小徑(下集)

宋珮(高中第11屆校友)

宋珮

  • 聖心女中11屆校友

  • 美國加州大學藝術史碩士

  • 專長:美學、藝術史、圖畫書圖像藝術與敘事研究、「看藝術學思考」教學

  • 翻譯圖畫書一百餘本,另譯有《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童書創作實用指南》等書,並出版散文集《寫生冊頁》、《光與影的二重奏》(與鍾榮光合著)。


2001年夏天,我帶著女兒回聖心參加畢業二十五週年的同學會,見著多年不見的姆姆和老師,他們的笑容親切如昔。同學們一起掉進了時光隧道,重溫少年時光,青春如蝴蝶翩翩起舞,相思林的蟬聲也與我們同歡。當晚,萬籟俱寂,我們像被呵護的孩子般,一夜好眠。


第二天清早,我到「甲板」旁的台階坐下來,想畫幾棵年輕時就認識的緬梔(雞蛋花)。他們長高了,正開著花,樹幹粗壯,好像把成長用的力氣全都記錄在彎曲的枝條上了,晨光灑落,修剪的痕跡歷歷可見。我拿出鋼筆,預備一筆一筆的在紙上雕琢出緬梔的樹形和紋理,這時,一隻大黃狗走過來,用頭頂我的手,想要我摸摸他,我摸了兩下,就開始專注地畫了起來,大黃狗乾脆把頭枕在我的腿上,安靜的陪著我。


我一邊畫,一邊回憶起高中畢業後的歲月。當年,我考上輔大英語系夜間部,雖然教育系才是我的第一志願,但是聖心培養了我們對英文的興趣,系上的課又非常精彩,我學得很充實。有天,教「語言學」的神父,在聖誕節前的一堂課,把跟耶穌有關的名畫幻燈片放給我們看。在關了燈的教室裡,看著一張張被燈光映射出的臉,禁不住淚水盈眶,圖畫的力量撞擊我心,我第一次意識到圖像的感染力跟文學大不相同。


夜間部每晚只有四小時的課,剛開始我和同學一樣,找了個白天的工作。那時去輔大的交通時間很長,晚上到家已經很晚,家人希望我搬到學校後面的修道院宿舍。於是,我辭去工作,白天的時間空出來,剛好用來旁聽日間部的課。幾年之間,旁聽了中文系的唐詩、宋詞、詩經,哲學系的老莊,和大眾傳播系的美學課。每個星期六回家前,又去台大旁聽中國美術史,詩與畫編織出的意境令我深深著迷,同樣的課也就連聽了幾個學期。


有一年,因為參與校刊編輯工作,跟班上一位負責攝影的男同學合作專題,發現了彼此對藝術的共同興趣。漸漸地,我們開始計劃未來,進而決定結婚後一起去美國學習攝影和藝術史。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們在美國花四年多的時間進修,我鑽研著藝術史的知識和研究方法,而他習得了攝影的專業技術與創作經驗。更重要的,我們都慢慢體會到藝術原是一種媒介,是一份獻禮,為要回應那創造宇宙自然和我們生命的主。


雖然在學校還有學習和工作機會,然而對家人有承諾在先,我們決定回台灣定居,那是社會急速變動的1988年初。我找到了在出版社編輯藝術叢書的工作,先生開始接商業攝影的案子,同年,我們生下了女兒。為了照顧女兒,我辭去工作,直到她上幼稚園,才開始尋找兼職機會,我選擇去學校兼課、擔任出版社創意顧問,和為報章雜誌撰寫藝術評論。


由於參與《童書非童書》這本書的編輯工作,我認識了繪本,這種以書本、文字和圖畫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表面淺顯,實則深刻,雖以兒童為主要的閱讀對象,其實也適合作為成人認識藝術的橋樑,於是我把繪本運用在大學的藝術欣賞、美術史和美學的課程中,吸引學生的興趣。因為研究繪本,也開啟了翻譯、導賞和評論的機會。


女兒上小學了,有次陪她去公園溜冰,看著她的身影,我拿起隨身的紙筆,開始速寫,從此養成寫生的興趣,而圖畫搭配散文便成了我的生活筆記,爾後,構思畫面的過程也幫助我,對畫家作畫的考量有更深入的理解⋯⋯。就這樣想著想著,絲絲縷縷的回憶如同鋼筆線條,層層堆疊,紙上的緬梔浮現了,大黃狗也離開了。


從那年的同學會至今,又過了二十個年頭。兩年前,我辭去了大學的兼職,計劃進入人生的下個階段,沒想到半年之間,在腦中念念不忘的仍是老師這個職分。數位時代發達的資訊,讓自學變得非常容易,我一再思考,實體教學無法取代的到底是什麼?過去,我也許引發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也許鼓動了他們創作的熱情,但是,藝術教育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作用?藝術對於生命能不能有更深刻的影響?


去年疫情蔓延之初,我上了哈佛教育學院和美國國家畫廊合作的網路課程,內容是透過觀賞藝術作品學習思辨。之後,我加入了政大研發中小學教育的團隊,幾位老師運用從哈佛學到的觀念,開始撰寫16個適合小學生的「看藝術學思考」教案,接著進入國小試教,而後進行種籽老師的培養。這套全新的教學方法幫助我,從過去傳講、分析、詮釋者的角色,演變成為聆聽、歸納和整理者的角色。課堂上,隨著靜態的觀察和活潑的問答互動,學生的思路和個人的特質清楚可見,我為著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欣喜,體會到老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鍛鍊他們與身俱來的思考稟賦,鼓勵他們運用自己內在的寶藏,將之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今年年初,我得到聖心報送的一本靈修小書《走入寧靜》,裡面有聖心會教育家Janet Stuart修女的一段話,很得共鳴,她說:「我們一定要謹記每一個孩子都有他來到世上的使命,我們或孩子本人不見得能立即看懂那是什麼,但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相信他有一份獨特的使命;他終將發掘它,並知道有些天主賦予的特殊任務,只有透過自己的投身才能實踐,無法由別人取代。」


我本以為人生雖然充滿驚喜,但也有很多錯過的大路、沒見著的風景,而自己又有太多的缺點需要對付。如今我才稍微明白,過去所撿拾的每一顆石子,都帶著恩典,在為下個階段的路途預備,直等到安靜回望之時,才發現光影交錯之間,石子舖設的小徑竟是如此清晰。然而,蜿蜒的小徑不能只顧著埋首向前,卻忽略了上方灑落的陽光,偶然出現的光亮可能像青春一樣短暫,卻是永恆在守候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