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青少年面對憂鬱?

輔導處 鍾涵瀜 老師

1.憂鬱vs憂鬱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因為外在不如意的際遇,而感到心情低落、悶悶不樂,此時可能會覺得自己相當「憂鬱」,但這只能被視為是一種「憂鬱情緒」,而不能宣稱自己就是得到了「憂鬱症」。原因在於憂鬱症的憂鬱「程度」較強且「持續時間」較長,並且無法因為問題解決了,或透過自我調適的方式,而回復到原本正常的狀態;相反地,會時常陷入悲觀負面的迴圈之中,而不斷損害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2.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的?青少年的憂鬱又有甚麼不同呢?


  那麼,我們要怎麼判斷一個人可能患有憂鬱症呢?首先,我們會看到對方「幾乎整天並且每天心情憂鬱」,可能發現對方似乎在哭,或者容易情緒不穩,或對方總是以負面的觀點看事情,言語中充滿自責和罪惡。再者,明明原本很有興趣的事情,瞬間提不起勁了,就算勉強從事該活動也不會有愉悅的感覺。以上兩點必須至少具備其中一點,尤其第二點是一個相對明確的指標,能藉由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而得知。

  除了這兩點以外,若再加上「食慾或體重顯著增減」、「睡太多或太少」、「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疲勞或無精打采」、「過度的無價值感或罪惡感」、「思考或專注力降低」、「反覆出現自殺意念或計畫」等症狀,至少出現五個以上,且症狀必須持續兩週以上,嚴重影響工作和社交,最後交由專業的精神科醫師診斷,才能進一步確定是否罹患憂鬱症。

  另外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憂鬱症狀和成年人很不一樣,比起較為「靜態」憂鬱症狀(如無精打采、專注力降低等),青少年的憂鬱形式常常會被當成一種「叛逆」,例如時常對著他人吼叫:「煩死了!」可能即為青少年憂鬱的前兆,其情緒起伏較成人劇烈得多,甚至伴隨著恐慌、強迫思考、衝動等症狀。因此,千萬不要以為看到青少年是在生氣,便覺得和憂鬱沒有關聯喔!

3.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呢?有辦法治好嗎?


  憂鬱症的成因有很多,且可能是由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除了有家族遺傳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較高外,大腦構造與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失調等生理因素亦會造成憂鬱症。前者如左前額葉較不活化或掌管情緒的杏仁核過度活化,後者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分泌異常。

  此外,青少年則有該時期必須面對的處境和議題,其賀爾蒙分泌旺盛,身心都面臨著很大的變化,此時也是最在乎他人看法的時期,容易出現了所謂「想像觀眾」,因此不管是在同儕相處、感情困擾、課業壓力、親子溝通等方面,都容易導致青少年憂鬱。

  通常憂鬱症必須搭配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雖然有時候就算沒有治療,也有可能會復原,但反覆發生的機率也不低,多數人一旦得到了憂鬱症,都必須長期和其共存,並與之對抗,因此若沒有醫生的囑咐,擅自停藥容易導致病情惡化。另一方面,重要的是必須改變負面的思考方式,並學會因應壓力,使其逐漸擺脫憂鬱的陰霾。


4. 該怎麼正確地面對憂鬱症呢?

  由2020年知名藝人吳宗憲「憂鬱症是不知足」之言論,可窺知社會大眾普遍還是對憂鬱症的成因和處遇有所誤解。由上述成因可知,不管是生理原因或家族遺傳,憂鬱症的成因並非自身所能控制,我們勸對方說:「請想開一點,不要這麼負面」,就像是面對一個肚子不舒服的說的人說「請你的腸胃好一點,不要拉肚子」一樣的荒謬。因此,與其想方設法安慰憂鬱症的患者,不如關心對方的就醫和服藥狀況,並且讓對方知道,若是想找人談談的話,自己隨時都在。

  另外,今年(2022)藝人艾成墜樓逝世,被外界質疑為何沒人帶其就醫。針對此事件,也有醫師指出,單靠宗教信仰是難以對抗憂鬱症的,即使宗教能給患者支持的力量,但仍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尤其是在憂鬱症的急性期,更需要藉由藥物的介入,讓身體的內分泌調整到正常的範圍。

  最後,和憂鬱症的青少年共處,必須先對憂鬱症有了正確的理解,唯有正確的理解,才能對他們產生合理的期待,並給予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再者,憂鬱症的青少年最需要的是耐心傾聽和花時間陪伴,因此身為大人,必須先調適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在身心狀態不好的時候和學生共處。最後,敏於留意青少年的行為舉止是否有異常,例如容易暴躁、突然過度在意自己外在等,並和青少年一同正視憂鬱的症狀,一起討論該如何解決,切莫過度反應,反使憂鬱症被貼上負面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