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新「視」界-愛己愛人三部曲

杜珮華 老師撰寫


(一)尊重性別差異

性別在我們一出生時便依著外顯器官,是男生或女生填寫在欄位上,稱之為生理性別。經由成長的過程中從口語表達方式﹑行為舉止形塑出性別氣質,然而這樣的氣質,有人區分為女性氣質或男性氣質,但它不該是有標準答案的,若我們憑藉既定的刻板印象去評斷甚至對此嘲笑,反而會局限了自己的眼界,也限制了自己及他人的發展。就像前陣子有位男孩不敢戴粉紅色口罩去學校怕會被同學笑,此事形成不分男女老少一起戴粉紅色口罩運動,許多大眾媒體也在頭貼上紛紛使用粉紅色系的標誌響應,男生女生有什麼特質﹑該活成什麼樣子應由自己決定而非大眾的普遍觀感或極端的價值觀。

曾經在輔導課時與同學討論到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一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國中生,卻因旁人對他性別氣質的批評﹑否定而在校園內發生憾事,至今仍是母親心中的痛。課程後同學們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省思:「如果我是他同學,我會制止那些欺負他的人,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身處在性別平等的年代。」「他的離世對於他的家人一點都不公平,希望他的故事能帶給所有人震撼的教訓。」「性別不能限制一個人的個性和才能,只要是正面健康的事物,不分男女都可以擁有,活出自己的色彩。」因為他的犧牲,讓社會開始重視了性別平等的議題,2020年是他逝世的20週年,我們都該由此事件作為心中的警鐘,學習尊重彼此的差異,避免往後因為不理解或歧視而造成他人的傷害。

(二)Body由我做主

現今的世代,幾乎每個人都持有一支手機,裡面會下載著許多APP﹑儲存著訊息﹑照片等隱私的資料,為了避免受到他人窺視或觸碰我們都會設定密碼解鎖來保護。然而父母賜予我們的身體也是個人專屬的所有權,在沒有同意之下,同樣是不容許他人不當的窺視和碰觸的,因此建立自己的身體界線相當重要!

※身體界線:

從身體距離延伸出來的界線可以忍受他人注視或容許他人碰觸的範圍。指的是因對象﹑性別﹑年齡﹑情境﹑時間﹑家庭規範,社會文化以及目的之不同有所改變,但唯一不變的是由當事人自主決定。

我們也可以將身體做完整的檢視,區分紅燈﹑黃燈﹑綠燈,代表著對於身體的界線劃分。如下圖所示(圖片來源: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粉絲專頁)

1.綠燈(公開區):如:握手,一般朋友可以碰觸較不會感到尷尬不舒服。

2.黃燈(敏感區):如:腰部﹑頭部﹑臉頰,耳朵,可接受親近的人碰觸。

3.紅燈(禁區):如:胸部﹑臀部﹑生殖器官﹑大腿,自己認定非常親密

的對象才能觸碰,就算是家人也不一定可以。

當然這些身體的界限並非絕對,而是需要自己審慎思考的。例如:有些人不喜歡別人碰他肩膀﹑摸他頭髮但有些人覺得沒關係﹑無傷大雅。因此要謹記的是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都是不一樣的,只要感到被騷擾不舒服﹑受到脅迫或侵犯我們都是有權利明確堅定的拒絕對方。即便是家人﹑情侶在關係的認定上是熟悉緊密的,但當要碰觸身體之前,都同樣得尊重彼此的意願,才不會產生負面感受甚至是導致身心受創的性平事件。

身體自主權,是自己對身心管理主張的權利與能力,

保持雙方都可接受的身體距離,才能創造自在的相處空間。

(三)拒絕數位性別暴力

當一張私密照片,被流傳到虛擬的網路世界後,

就幾乎無法挽回。

外流照片的加害人中,45%是親密關係的伴侶,

另外有20%是從未見過面的網友。

受害者則有高達九成都是女性,

但無論性別,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資料來源:婦女救援基金會


教育部統計,近兩年網路性別暴力通報共達上百件,很多人都是在毫無防備的狀況下成了受害者,常見的類型有:

1. 網路上結交網友互相傳閱私密的裸露照片取得信任。

2. 情侶之間合意留下私密的影像紀錄不小心外流。

3. 情侶之間分手後為了報復而散佈私密影像。

4. 某些人假借經紀公司名義誘騙試鏡拍攝不雅照片。

5. 以私密影像或照片交換對方金錢﹑感情或是物質。

處網路發達的社會之中,任何的影像和照片散佈的速度是相當迅速的,因此除了要保護個人的身體接觸界限以外,也要謹記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要求另一個人拍攝裸露或不雅的照片,即使是親密的家人或男女朋友亦是如此。避免留下的影像讓有心人士用此來作為威脅的工具,造成難以抹滅的傷痛。


五不

1.不違反意願

2. 不聽從自拍

3. 不倉促傳訊

4. 不轉寄私照

5. 不取笑被害



四要

1. 要告訴師長

2. 要截圖存證

3. 要記得報警

4. 要檢舉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