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力量

作者:劉姮邑

幾年前聽了一場演講,是《雜學校》的創辦人蘇仰志先生分享第一次裸奔的經驗:大學時的蘇仰志對未來有點徬徨,於是詢問老師說:「要如何才能成為一位藝術家?」當時的老師回答他:「如果你可以裸奔一圈的話。」於是,蘇仰志真的從校內到校外裸奔一圈回來。雖然只是約15分鐘的小故事卻帶給自己很多的迴響:

1. 認識了一位有趣的人,後來陸續追蹤才知道蘇仰志先生是《不太乖教育節》、《雜學展》、《雜學校》的創辦人,也是目前台北最大型的教育創新博覽會,每一年都有無數對教育有熱忱的伙伴一同參與,對於身在教育體制內的我,總有許多的啟發與警惕。

2. 當下聽完最直接的感覺的是:「有點荒謬!你真的相信老師的話嗎?居然傻傻的就去做了。」、「哇!這樣義無反顧的奔跑,可見得當年的你多麼渴望成為藝術家!」爾後,我偶爾會問問自己:「那我呢?從小到大的教師夢還在嗎?我還保有剛站在講台上的熱情嗎?我對於輔導工作還保有初衷嗎?」

3. 在課堂上,有時候也會和學生分享這個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妳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熱情?」、「妳願意為了妳的夢想犧牲什麼?」、「乍看之下這人很傻,但有時候追求夢想就是需要一股傻勁才能堅持到底。」

我想,這就是故事的力量!

從不同的故事認識這個世界

我是喜愛閱讀的,因為人是如此的渺小而世界卻如此的廣大,我想要透過閱讀來更親近、瞭解所屬的世界,不論是地球或是宇宙,不論是過去的歷史還是現今的世代、甚或是對於未來的想像,閱讀讓我對世界感到好奇並且覺得有趣;此外,每個人一輩子都只能過一個版本的人生,而閱讀可以讓我有機會去體驗別人的生活腳本,「原來也可以這樣活著啊!」常常會有這樣的驚喜感!

然而我的閱讀速度實在緩慢,所以除了看書外,我也喜歡聽演講或看電影,電影的好處是除了文本之外,還有視覺影像上的震撼,更讓人快速的感同身受;或者只要去參加一小時的新書發表會就能立即吸收作者創作的精華,彷彿可以瀏覽完一本書,而且可以現場聆聽作者本人敘說故事,比起文字更多了些人的溫度。

駱以軍和房慧真在今年的「華文朗讀節」分享對於明朝的看法,明朝比起元、清等朝代,在歷史的地位其實是偏負向的,但是駱以軍說明朝其實也留下許多的文物,像是《永樂大典》,所以我們要怎麼正確的去理解一個朝代的功過,需要先去理解這個朝代的背景才對。雖然我不是學歷史的,但聽過駱以軍這一席話,我思考的是:「對啊,單看一個人的行為難道就可以判定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嗎?」就像電影《陽光普照》中的阿和和菜頭,如果回到他們的生命脈絡去看他們的故事,難道只是犯罪的壞人嗎?沒有人一出生就立志要當個作惡多端的人吧。


從閱讀或文本尋找教學的素材

我所教授的「輔導」、「生涯規劃」或「生命教育」是沒有範圍的,好處的只要是學生需要的都可以教,但困難的地方是老師要不斷的吸收新知,特別是不同的職業或生命的樣態的理解,才能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而好的故事才能讓學生有感覺而願意聆聽)。例如:我在「2019華文朗讀節」聆聽了胡金倫、廖志峰、張文婷和張蕙菁等四位總編輯分享自己進入出版業的心路歷程,除了更能瞭解「編輯」這個職業外,也有一些收穫與想法:

1. 現在是跨領域的時代,不只是跨領域,而且還要複合式經營,例如:親子天下不只是電子書、線上課程、展覽、講座、付費訂閱,甚至最新的是嘗試了集資(嘖嘖)。

2. 編輯一定要喜歡看書、要對世界感到好奇、要有勇氣去決定什麼書該推或去承擔銷售不好的結果,甚至除了要喜歡跟文本互動外,也需要跟作者互動、溝通。

3. 外人可能會先問:會不會失業、有沒有錢賺,然而妳如果真心喜歡該領域的話,妳其實更在意的只是:我是如何從這份工作獲得成就或喜悅的!


故事具有渲染力與療癒力

我想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因為故事有其渲染力與療癒力。香港的反送中事件至今仍在延燒,而《報導者》 的總編輯李雪莉敘說著前一陣子《報導者》的記者們如何深入戰區而可以帶回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好讓我們得以理解在香港發生的真實故事。聽著總編輯說他們如何抱持著義無反顧的決心,「這可能是最混亂的時代,卻是做記者最好的時代。」因為有太多真相需要記者去挖掘,期盼透過影像或文字讓真相得以保留、傳承下去。聽完總編輯的分享,更能夠感受到為何香港居民會甘冒生命危險也不惜要走上街頭,人,不只是活著就好,重要的是想要秉持著什麼信念活著。

作家張西和蘇益賢心理師在一場名為《承認自己也有做不到的事是最重要的事》的講座中敘說自己失敗的故事,甚至蘇心理師也與在場的觀眾分享他的「失敗履歷」;有趣的是表面上是在聆聽一個又一個失敗的生命經驗,應當是充滿負面的感受才是,但生命故事卻具有療癒力!張西為了要蒐集故事,曾經發起「甜點換故事」的活動,如果願意分享一則故事就可以享用甜點一份,而故事發表於臉書《故事貿易公司》粉絲團中,張西說:「人很渺小,但仍有生存的權利!」透過故事的傳遞,期盼可以幫助更多在痛苦中的人們。


建立深厚的同溫層

透過不斷的閱讀或聆聽不同的文本,漸漸的認識愈來愈多的作家或是各行各業值得我學習的人,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生命故事,例如:今年參與《熱青年互動展》無意間認識了張西、蘇益賢、陳夏民,後來才知道陳夏民是「逗點文創」的創辦人,又是一位熱血有抱負而且能確實十件理想的年輕人。最近我發現這樣的好處是除了能保有對生命積極正向外,其實無意間也為自己建立深厚的同溫層,當自己在工作中受挫時,看看這些在不同崗位努力打拼的人們,我覺得自己也會獲得力量繼續前進。


聆聽故事讓我有機會去反思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很多人都曾詢問過作家謝哲青:「你到這麼多國家旅行,旅行給你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而我最認同的答案是「旅行回來就立刻改變是不可能的,但旅行可以讓你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子的人。」閱讀了這麼多的書、聽了這麼多演講、吸收了一個又一個的文本,到底學到什麼?而閱讀之於自己究竟有何意義?除了學到「已知的部分太少、未知的部分太多」外,我覺得閱讀對於我的意義是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故事、看到一篇又一篇具有哲理的佳句,而能夠去反思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常常會詢問自己「這樣想,妳會比較快樂嗎?」、「妳想過像主角一樣的生活嗎?」、「如果還有別的選擇,妳的人生會不會因此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