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艘航行在我心裡的船(上集)

宋珮(高中第11屆校友)

宋珮

  • 聖心女中11屆校友

  • 美國加州大學藝術史碩士

  • 專長:美學、藝術史、圖畫書圖像藝術與敘事研究、「看藝術學思考」教學

  • 翻譯圖畫書一百餘本,另譯有《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童書創作實用指南》等書,並出版散文集《寫生冊頁》、《光與影的二重奏》(與鍾榮光合著)。

 不久前,台北忠泰美術館舉辦了粗獷主義建築展,展出的大型建築模型中,有丹下健三為聖心女中設計的校舍。用紙板製作的模型清楚呈現沿著山地伸展的建築,棟棟相連,與起伏的地形合為一體。我環繞模型一圈又一圈的走著,尋找年少時曾經生活過的空間,追憶不同角落見過的風景。這座樸實無華的模型成了我傾注情感的對象,看著看著,心被莫名的喜悅充滿了...

 建築的空間不僅容納有形的事物,也裝載無形的時間,保存發亮的記憶!讀聖心的三年中,有不少時光是在山上的課室、寢室和周圍的校園裡度過的。像船一樣的白色建築在翠綠的樹林中航行,大面的窗子、通透的走廊,讓我們隨時可以走到室外,親近樹林和草地,獨自看書、散步,也可以和同學一起談天說笑、跳土風舞,或者趕著去買剛出爐的蔥花麵包。沿著宿舍的走廊,可以到祈禱室、音樂教室和美術教室,也可以經過長長的「甲板」,去各班上課的教室。下課後,從教室外的走廊,繞過天井,有樓梯上「暸望台」,迎風站在高處,眺望淡水河兩岸的風景。宿舍的窗也面對悠悠河水,就寢前,我們望著對岸的燈火,聽著淡水線火車的鳴笛聲,而在背後守護的是安詳幽靜的觀音山。

 還記得高中快畢業時,學校開始放溫書假,住宿生大都留在學校,老師允許我們把課桌椅搬到自己喜愛的角落,溫習聯考科目。我選了三樓走廊護欄邊的位置,下方的護欄和上方的屋簷圍成了一個寬寬大大的窗,沒有玻璃,淡水河和大屯山就在眼前展開,像一幅山水長卷。初夏微風陣陣、陽光照射的角度緩緩移動,窗外的景色不時吸引著我,如此,只有一半的時間花在書本上,另一半的時間就在出神凝望中消逝了。有一天,我正發著呆,校長忽然從身邊經過,我面帶愧色的和校長打招呼,校長說:「你選的位置很好,面對窗外讀書,心才會開闊。」有了校長這番話,我更是理所當然的發呆了,彷彿那面窗就是我的眼睛!

忠泰美術館粗曠主義建築展,

丹下健三設計的校舍模型。

 幾年前,和同寢室的好友一起回聖心看姆姆。我們從大學之道上山,沿路發現了幾座沒有見過的雕像,突然想起校園裡其他的木雕和石雕聖像,以往經過時,總要放慢腳步觀看,在我眼中,那幾座擺放在戶外或是室內的聖像,擁有奇特的動人力量。之後,問了孫姆姆雕像的來源,才知道是姆姆選擇好樣式,再找合適的雕刻師傅,特別訂做。多年後回想才明白,不論是生活在其中的建築、校園裡精心照顧的花木、安置的雕像,或是課堂上和課外接觸的文學、音樂和美術,對我而言,都是藝術的啟蒙,引領我走上學習藝術史的路,並且嘗試把藝術與教育結合。


 聖心的校園和建築就像姆姆和老師一樣,呵護著一代代的年輕學子,打造了美好的成長空間,又開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指引我們往外觀看更廣大的世界、看到別人的需要;不僅如此,他們還為懵懂的我們構築起一個內在的空間,放入信仰的種子,滿足了靈性上渴求的美善,使我們能懷著憧憬,向未來的人生航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