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設計的齒輪帶動,透過離心圓及作用力的原理,實現了複雜的結構,僅使用一顆N20馬達便帶動整個機體的運作…,零組件以3D列印搭配雷切壓克力組成,神奇流暢的機制帶來栩栩如生的複雜性。
做出這隻機械蜂鳥的過程有點費工,主要是因為很難找到完整的製作資訊及需要的檔案,原作者的設計主要是木工藝術(我個人這樣覺得)這我不擅長,把路子往3D列印+雷切來想,後來找到B站有許多製作的影片,像是:历时2个月,手工打造机械蜂鸟,领略机械之美 ,影片中還解釋了這個機構的齒輪運作原理,才總算有個底層知識參考…
這個設計著實巧妙,是整個機構中最核心的動力原理,利用離心軸帶動花片形的輪片,透過周圍的短螺絲竟然就形成了反方向運動的效果,不僅如此,還帶有減速的功能,因為減速可以讓扭力上升,再利用它帶上凸輪去實現後續各部位不規則的上升或移位的運動,而這都只靠一個原始動力來源(我打定了使用一顆1:150的N20馬達),製作過程中,它的尺寸及形狀間隔都非常的仔細,有一點偏差(1mm)就可能動不了!真的學到了不少概念~
我延續之前製作原地版的恐龍及AT-AT的概念,也弄到這個製作中,所以先思考一下立座的部份(七彩的燈版盒)+馬達動力軸的設計,這個部份都要自己想出來的,也找不到可以依循的說明,不過我算是有一些經驗可以弄出來…
我就是用3D畫了一個薄薄的方盒子,在前方設計一個可以置入LED燈條的溝槽,想了一下放開關的地方及電源線路的走線方式,一開始就打算使用SP102E幻彩控制器來當作灯條的輸入,並且將5V的電源引出來給n20馬達用,盒子的設計算是相對不複雜的…,盒子的上蓋就是接上蜂鳥的二側支架,我修改了一下,做了一個N20馬達的固定盒連接在左支架的軸上,這個部份不含在原始設計中,是我自己發展的~
這個部份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整個機構的運行最依賴這兒,而它的動力來源只有一顆5V的N20馬達來帶動,齒輪間的滑順少阻力這件事是很大的考驗,只要有卡卡的地方就會不順暢,所有的齒輪都要打磨仔細,儘可能降低它們之間的磨擦力,主齒輪是擺放在主體的左側共有三大二小,我使用M3的ABS圓棒當齒輪軸心連通到右側接上離心圓小片,它是帶動花片輪的主要關鍵
這段影片是完整齒輪的測試,可以觀察運轉時的流暢度及持久性,運行時會不會有卡卡的感覺,或是久一點就越轉越慢,齒輪的脈絡是下方動力帶起三個大齒輪最後的是上方的小齒輪(控制翅膀的),右側機體則是加上了花片輪再加上不同的凸輪(由花片輪帶動的),花片輪的轉向及轉速都與它的帶動齒輪不同,這也是這個設計中,我覺得最巧妙的地方,減速帶來更大的扭力,以更凸輪能帶起更大的負重(當然一切都要儘可能的輕盈才行)。
花片輪的運動是這個機構讓我最覺神奇的地方,它的旋轉方向原本是跟大齒輪的,但由於周圍十根短柱的阻擋改變了它的旋轉方向,也在視覺上帶來了很不錯的效果…
上頭二段影片主要是測試整體動力部份的運行流暢度,需要達到很順的狀態,最後才有成功的希望…
在這組機構中,凸輪顯然是十分重要的零件共有四個不同形狀的凸輪,厚度都是6mm(我做的這版本),使用8mm的螺絲鎖過四個小孔後,會露出2mm,是用來接軌花片的,所以凸輪才會跟著花片轉(四個孔的位置我調整了好幾次)
其中有二個凸輪是要疊在一起的,放在上方,二個凸輪有各自的任務,一個是控制整隻蜂鳥前傾後仰,裡面那個控制蜂鳥的頭抬起放下
這個PART在這個機構裡是另一個重點部份,分為頭部、身體及翅膀、尾羽這三個區,頭部是個形狀意象(鳥嘴),活動式的可以上下擺動,身體中心是用來固定在主結構齒輪上的,它的二側是帶動翅膀揮動的轉軸(二個向度轉動),尾羽部份是會上下轉動且會打開及收合的,這些在製作時都是蠻需要細心的(剛好可以給自己一個鍛練)
這個部份是比較簡單的,就是幾個零件的拼湊,這些零件是有計算厚度的,兩片身體嵌著一個橫向的座,而這個座的二端鎖定了二個活動式的支點,準備讓翅膀的支架棒穿過
如果仔細觀察影片中蜂鳥翅膀揮動方式的,就會發現困難點的所在,翅膀隨著上方齒輪帶的離心圓運動,原則上就是帶著棒軸前後運動,但翅膀的運動不僅只是前後擺動,還有一定幅度的上下擺動,那個小小的匚字形零件是關鍵,而那根小小的帶動軸也有玄機,兩端都有運動自由度…
我覺得這部份可不容易,想了試了許多方式才找到合適的,主要的困難點在於弄出那支帶動軸,沒有現成的零件,只能自己想辦法湊出來,我使用一個小型的電線端子加上m2x10螺絲(把頭剪掉),再結合m2的尼龍球頭(這小零件是之前做活動眼球時找到的),做出了剛好長度的帶動軸,這樣子剛好可以符合這次轉動方式的需求…
在這個機構中,蜂鳥翅膀的設計十分的細緻,動力來源是下方齒輪傳上來的一個小齒輪,在這個齒輪上帶著一個離心軸片,翅膀的運動也呈現兩個軸的方向,它的帶動軸連接到齒輪離心軸所帶動的牽引軸上,圓形的運動軌跡被改變成前後及上下的運動模式,看起來就很貼切的模仿了鳥類翅膀的揮動…第一次看時覺得很神奇~
在製作時會發現翅膀轉軸與帶動軸之間留的間距十分的小,鎖固螺絲時,如果螺絲頭有一些露出,那麼在旋轉的過程中,就會有一個角度的狀態零件會彼此接觸卡著,整個機構立馬就不動了…
這個部份也是相當費神的,不是能動就好,而是要做到非常滑順才行,只要磨擦力大了些,尾羽就不會開合了,或甚至影響整個機構停止運行,因為整個動力來自於一顆小小馬達,阻力大些就停擺了
蜂鳥的尾部由五塊薄片(1.5~2mm)組成,薄片上有溝痕,它的運動方式是有一根很細的鐵針(我用迴紋針來做)穿過這五片的溝痕,當針向前移時,由於五片的溝痕路徑不同就形成打開的模樣,向下時就併攏…,而這根針會前後移動就是齒輪設計搭配齒形棒合作而成~
可以看出那根齒狀棒是尾羽開合的關鍵,而控制它前後滑動的是上面那顆尾羽的小齒輪,這顆齒輪並不是靠電力轉動的,而是依靠整個尾羽部上下擺動時與一塊固定在機構尾巴的半牙片接觸而轉動的,這個部份先拿出來單獨做,確保十分滑順
這些凸輪的轉動是由花片帶動,形成了減速的效果也儘量地提升了扭力,否則光靠小小的動力,是不足以帶動機構運轉起來的,設計成不規則形狀是為了帶動控制桿的上下或左右移動,最下方的凸輪壓力最大,沒法撐起全部重量的,所以有配重的設計輔助它可以運行…
這個墊片就是讓下方凸輪墊著用的,因應凸輪的旋轉,產生整體蜂鳥上升下降的動作,但這可需要蠻大的力量,就算有強大的馬力,旋轉時,齒輪的中心軸應該也會受不了而斷掉吧!所以配重機制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透過製作第二隻,才能較完整地掌握住整部機構零件間的交互作用,這隻的大部份零件都是3D列印的,只有翅膀及LED燈板的部份用了雷切壓克力,還有前方那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