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從日常的記憶延續照護,開展文健站傳統醫療保健
臺東縣政府攜手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延續四年推動文健站的醫療保健計畫,嘗試打破過去的型態,從飲食、共耕園與傳統植物出發,打造文化照護的路徑,形成回應地方紋理的照護模式,並從日常中尋找、復耕與再次認識部落原有的重要藥草及作物,引導長者從傳統知識系統中,開發多元的樣貌與可能。本(10)月03日與04日,將於臺東縣立體育館舉辦成果發展會,邀請所有對於原住民族傳統保健有興趣的民眾,共襄盛舉。
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近年來在長照政策的支持下,文化健康站成為原住民族落實長照政策的關鍵角色,如何因地制宜並且符合當地文化脈絡的基礎下,落實長照政策,儼然為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攜手面對的課題。2020年起,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以「長者為主體的文健站管理方案:從餐飲面向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計畫」出發,邀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張育銓教授籌組食療計畫顧問團隊,協助思考除了透過傳統作物、飲食與勞動,貼近地方的文化紋理,開展臺東獨有的照護模式。2024年起,延續前四年的累積,產生出一套可行的模組,因此邀請縣內各文健站參與「113年推廣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計畫」,透過遴選機制共選出九站擔任今年執行站,包含南迴線的新興、利嘉與拉里巴,海岸線的南竹湖、八桑安、比西里岸以及縱谷線的賓朗、電光與崁頂,透過舊站帶領新站的形式,相互激盪與刺激。
113年的傳統醫療保健計畫,延續點(文健站)延續的線(南迴、縱谷、海岸)擴散到面(區域)的模式,並討論更多的嘗試。計畫首要鼓勵各站開闢共耕園,並藉由農耕回到日常照護模式,同時復耕過去重要的傳統植物,長期觀察發現長者普遍由於農耕經驗,多有長期痠痛與姿勢不良的問題,結合臺東物理治療師陳秋帆,藉由第一線的觀察,設計屬於文健站的農事保健課程,利用常見的物品,包含水管、毛巾等,帶領長者進行身體疼痛的舒緩,並且針對照服員規劃專門課程,認識長者痠痛的來源,並學習舒緩的模式,期待未來能持續融合在日常的健康操中,長遠的進行身體保健維護。此外,更結合臺東慢食店家以及部落食尚店家,針對各站傳統作物進行料理研發,透過前往各站田調尋找各站希望發展的傳統作物,並結合料裡激盪出當代的滋味,今年更有結合荖葉、白花蛇舌草、高粱、大園葉胡椒、大葉田香與狗肝菜,端出一道道特色料理,刺激文健站在傳統的基礎下,尋找更多當代的可能。
最後,延續112年跨出文健站的交流模式,今年度分別在南迴、海岸與縱谷,針對不同主題,規劃跨站交流的內容。南迴線以烘培與酵母為主題,與金崙的穀臼那哪手工麵包工作室合作,由各站提供的傳統植物透過烘培結合進入麵包,成果豐碩令各站驚艷。縱谷線以小米及文化轉譯為主題,與崁頂的蓋亞那工作坊合作,帶領各站認識飲食如何與文化結合,並透過復耕種回一片小米園。海岸線則以疼痛舒緩為主題,藉由都蘭足渡蘭的經驗,將各站長者提供過去用來舒緩疼痛的植物,轉換成為當代的舒緩膏,讓傳統的功能結合當代的樣貌,重新賦予不同的價值。今年成果展,更以南迴、海岸與縱谷為區分,結合今年度的成果,由各站將傳統作物進行料理,推出獨有的傳統保健餐盒,在現場提供民眾品味。
臺東縣縣長饒慶鈴強調,縣政府近年來重視文化健康站的發展,嘗試整合不同部會的資源,轉換成為適合臺東發展的高齡照護系統。傳統醫療保健計畫做為原民處近年來重點的推動項目,以小規模的形式,開創出許多動人的成果,透過共耕園、飲食以及傳統作物,將日常的知識與記憶轉換成為文化照護的基礎,將是臺東領先全台並會持續向前邁進的模式,最終我們深深期盼,生活在臺東的部落長者,都能在文化健康站獲得尊重與照護。
djinukul 芋頭丸子、大圓胡椒餅、山A菜花生涼拌-《苦口婆心》、山A菜烘蛋-《吃苦當補》
比五糕❤️(大園葉胡椒)、fanglay方來糕(大葉田香)、嚇一跳(跳跳菜+白口魚)、刺痛的初戀海菜、頑皮嗆辣小甜心(大葉田香+皮蛋)
花生油芒糯米飯、大葉田香滷五花肉、彩色涼拌、燙龍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