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竹湖部落位於長濱鄉內,省道台 11 縣 92.5 公里處,背山面海,社區居民阿美族佔 98%、閩南及其他人 2%,設藉人口數約 450 人,實際居住人口數約 200 人。目前仍然保有傳統阿美族文化,如傳統社會組織(頭目、青年幹部、婦女幹部、年齡階級)、母語文化、豐年祭等等傳統行為奉行如儀。 當地阿美族人稱南竹湖部落的傳統地名為 Pakara’ac(譯︰巴卡拉阿茲),據部落耆老所述,上山採集食物時,在溪流發現罕有的白螃蟹,族語稱為「Kara'acay」,加上部落第一位頭目的名字「Kacaw Alac」,因此將部落命名「Pakara`ac」巴卡拉阿茲。
南竹湖部落文化健康站設立於 109 年,服務部落內 55 歲以上亞健康的原住民長者;部落長者早年皆以務農為業,經過歷代的文化傳承及實作經驗累積出龐大的野菜文化知識,但現今大多長者多因身體機能退化、四肢關節活動不易,難再以傳統彎腰的方式耕作因此逐漸拒絕從事農務種植的活動,加上時代的更迭年輕一代大多選擇出外從事製造業、服務業等工作,部落長者也因多改以耕作經濟作物為主,使得傳統藥草知識、各式野菜辨識能力、食用烹飪方式無法傳承,藉由本計畫讓長者找回自身拿手絕活,甚至找出部落綠手指園藝達人一同參與,並以「老幼共學」方式將珍貴的野菜文化知識傳承至下一代。
南竹湖社區發展協會、陳武雄村長、江梅花村長夫人、莊詩清代表、王凱麗計畫負責人,照服員:劉佳雯、林嘉蕙,部落青年志工:章靖彥、莊志謙、章肇霖、陳佑承,暑期工讀生:陳晏渝、嚴詠慈,南竹湖部落文健站長者:莊加走、陳盛春、李聰明、章萬福、胡興造、王秋霞、郭秀玉、王秋桂、莊碧珠、周秋美、林霞月、林碧珠、周鳳貴、莊錦桂、陳來好、李復妹、周寶連、莊寶生、王元貴、莊啟貴、林靜江、林香春等
三月 工作小組場勘、討論計畫可行性
四月 參與本計畫啟動記者會;長者野菜知識分享;營養餐食與傳統食材的搭配發想;試做小型魚菜共生系統
五月 「魚菜共生」、「植生牆」原理介紹、試做小型魚菜共生系統
六月 防疫關站期間:建置魚菜共生系統(水循環)、北側菜園圍牆施工
七月 建置魚菜共生系統(養水養魚)、建置植生牆、防疫關站期間長者先各自在家中以盆栽種植喜歡的蔬菜
八月 整理北側菜園,規劃種植區域;北側菜園種植翼豆 fadas、茄子 kiyo、小番茄 kamamit、木鱉果 sokoy、蔥 kenaw 等,每周一次進行田間管理課程
九月 北側菜園持續種植上述植物,新增 kolang、輪胎苦瓜korarot、山蘇 lokot、辣椒 damdam、小辣椒 la’irem、落葵 honglo、絲瓜 roni、莧菜 hinalomay 等
半戶外壁掛花盆試種植:空心菜 incay、山蘇 lokot、萵苣 sama’、 小辣椒 halana、茄子 kiyo、落葵 honglo 等
十月 竹湖國小附幼參觀本站北側菜園;北側菜園持續種植上述植物,採收芥菜並加工製作醃菜,少部分蔬菜採收成為文健站長者中午共餐佳餚。
長者分享近 30 種野菜知識,製作長者說族語影音,教導年輕人認識野菜。
空間活化─整理荒廢花園成為文健站長者的菜園。
固定每周一次進行田間管理課程,陸續種植爬藤類作物如翼豆(fadas)、木鱉果(sokoy)、落葵等,以利不便彎腰的長者整理,亦種植其他長者喜歡食用的植物,如芥菜(kolang)、輪胎茄(kakorot)、蔥(kenaw)、辣椒(damdam)、莧菜(hinaceka)、茄子(kiyo)等,由身體機能較好的長者負責管理。
善用半室內但光照不足的空間,架設壁掛花盆植生牆,嘗試種植部落植物,如山蘇(lokot)、長花九頭獅子草(halana)等作物,並有效降低蟲害。
進行魚菜共生系統的設計與建置:因耕地不足故嘗試此種種植方式,讓長者學習到不同的耕作方法,仍持續嘗試是否有部落內常見的植物如龍葵可以該方式生長
1.南竹湖咖啡
2.阿美族便當(南竹湖白米、醃菜、炙燒希烙)
3.涼拌茄子
4.跟鬧沙拉(珠蔥)
5. 魚菜共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