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計畫
首頁
計畫介紹
執行歷程
歷年回顧
執行步驟
最新消息
2020年 / 你農我農
啟動記者會
永康記者會
成果發表會
相關課程-堆肥課程(長光)
相關課程-香蕉圈課程(建和)
永康文健站
賓朗文件站
福文文健站
建和文健站
嘉蘭文健站
拉里巴文健站
南興文健站
長光文健站
都蘭文健站
2021年 / 農纖合肚
啟動記者會
成果發表會
南迴線
嘉蘭文健站
新興文健站
建和文健站
金崙文健站
愛國蒲文健站
縱谷線
永康文健站
賓朗文健站
福文文健站
加和文健站
山領榴文健站
海岸線
和平文健站
長光文健站
豐田文健站
南竹湖文健站
2022年 / 農纖合肚
成果發表會
南迴線
嘉蘭文健站
新興文健站
建和文健站
金崙文健站
愛國蒲文健站
縱谷線
永康文健站
賓朗文健站
福文文健站
加和文健站
山領榴文健站
海岸線
和平文健站
長光文健站
豐田文健站
南竹湖文健站
2023年 / 農纖合肚
成果發表會
南迴線
嘉蘭文健站
新興文健站
縱谷線
永康文健站
賓朗文健站
加和文健站
海岸線
和平文健站
長光文健站
南竹湖文健站
2024年 / 傳統保健
說明會&遴選會議
成果發表會
植物酷卡與介紹
南迴線
新興文健站
利嘉文健站
啦里吧文健站
海岸線
南竹湖文健站
八桑安文健站
比西里岸文健站
縱谷縣
賓朗文健站
電光文健站
崁頂文健站
總計畫成果
共耕園耕種
傳統植物辨識與復耕
地方知識應用
植物應用
課程辦理
廚工交流
跨區交流
農事保健課程
共耕園與醫療保健植物
植物類型
植物應用-料理研發/慢食店家
植物應用-料理研發/文健站
執行團隊
新聞連結
友善連結
直接跟文健站買
建和-部落草地便當
山嶺榴-黃荊產品
永康-酪梨雞蛋
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計畫
跨站交流
跨站交流對於食療計畫的推動,能夠有重要的影響,過去文健站大多僅是執行自己站內的事物,較無機會明白其他站別執行的方式,因此今年食療計畫將結合專業食療知識,進行跨站交流一來除了專業知識的增進學習外,更有機會透過交流建立更緊密相互支持的網絡。
傳統植物與食物的可能-與部落共好的各種可能
主題:植物辨識、傳統料理、知識轉換、經驗交流
地點:蓋亞那工作坊
邀請講師:ibu istanda takiscibanan 胡郁如
時間:2024年05月20日(一)
「小米田就是我的文健站,與我的爸爸媽媽,還有部落裡的長輩們。」
跨站交流,是食療計畫今年第二個嘗試。
從縱谷的蓋亞那開始。
利用一天的時間,參與推廣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計畫的照服員們,由天國爸分享復耕小米的原因、過程以及堅持,從小米與崁頂布農族人的關係,到歌謠的吟唱、植物的運用,實際用手接觸小米,在陰涼的早晨,沒有一絲的睡意。午餐,由ibu將不同的植物融入料理,帶領著照服員透過吃認識食物背後的傳統知識以及當代烹煮的方式。從紅藜葉、金蓮花、地瓜、自製味噌到ibu特別準備由紅果薹煮成的雞湯,一場屬於大家的交流正在展開。
下午,沿著崁頂部落的街道,一點一點認識不同的植物,胭脂、不同品種的小米,同時ibu也帶著大家到3062的空間,分享著在部落採集知識與長者共作並進一步轉換的經驗。
透過尋找自身與部落的連結,一點一點成為現在的樣貌。最後,以油芒為分享的媒介,與照服員分享油芒與實際的品味。各站也分享屬於各站的植物,包含野山藥、酒麴植物等等。
希望透過這樣的交流,互相的影響互相的刺激,透過文健站成為傳統知識的溫床,透過飲食與長者互動討論,推廣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計畫也將嘗試更多的可能,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植物、飲食與烘培-青年的嘗試與開始
主題:
烘培、野菜經驗、部落導覽
地點:
穀臼那哪手工麵包
邀請講師:
mami‧ljaljali 朱志進
時間:
2024年06月24日(一)
「na tarivak sun?」你都好嗎?
那日,在南迴的 #穀臼那哪手工麵包,展開第二場次跨站交流,參與傳統醫療保健計劃的各站,從共耕園與部落裡,帶來不同的植物,ljavilju假酸漿、
palilun野菊、Kalavan 山茼蒿、tjanaq 刺蔥、kadawangay紫貝菜 、Tataqulay 跳跳菜、halana九頭獅子草等,互相整理也分享在部落的用法。並由穀臼那哪的mami‧ljaljali朱志進一家人,分享他們如何將植物與麵包運用,實踐namakirangez扎根、tarivaki整合與pasemalaw。並將麵糰與文健站的植物結合。
午餐由在地店家,在力卡咖啡裡,帶來屬於南迴的風味。午後由 # Parilaw. pinuliman 比努禮曼工作室的tjiwan,帶領文健站的大家,走讀金崙部落,認識金崙的組成、植物以及故事,品味一場風土的滋味。
最後,麵包出爐了。
以南迴、縱谷、海岸為單位,每一個麵包都有自己獨有的風味,野菊融合麵包的酸、大葉田香獨有的八角味,整個空間都是傳統醫療保健獨有的滋味。最後的交流,大家各自分享自己的感觸與看見,期待未來能持續在文健站開始。透過互相影響與激發,使文化健康站成為傳統知識的溫床,探索更多可能。
植物、舒緩與運用-植物舒緩膏與植物轉譯
主題:
植物認識、植物運用、舒緩膏
地點:
都蘭‧足渡蘭‧鄉村手工香皂
邀請講師:
avi、水蛙哥
時間:2024年05月20日(一)
「我回去,也想試試看一次。」
以前疼痛的時候,會怎麼辦?
醫療保健計畫的最後一場跨站交流,以疼痛為主題展開,來到位在都蘭的長期結合在地植物與多元材料製作皂的足渡蘭。
餐與傳統醫療保健計劃的各站,從耆老的記憶裡,帶來不同的植物,包含panadaz 接骨木、大風草(拉里巴稱pangaro,電光amilah)、sanliw 黃荊、左手香、尖尾鳳(南竹湖稱sasayal、比西里岸anac)、karopiay 小葉黃鱔藤、sapedec to kolong 加拿大蓬等等,交流著部落長者記憶裡,這些植物的用途,有些舒緩疼痛,有些外敷有些浸泡,有趣的是,海岸線的和平文健站,帶來一株特殊的植物,一問才知道,是過去部落長者用來舒緩疼痛的六神草。也是賓朗文健站長者口中已經消逝的植物。
接著由足渡蘭分享創業的歷程,以及對於每樣產品的堅持,如何運用在地的產物包含小米酒糟、檳榔、月桃、海鹽等,完成一個個獨有的皂。緊接著,介紹各站所提供的植物,將過足渡蘭這段時間的研究,如何分類以及製作舒緩膏。
午餐由在地店家鄭記食為天,用心準備一道道用心的料理,稍作休息後,由與都蘭丈夫結婚多年,並積極參與部落事務的kaliting,分享屬於都蘭的故事,以及近幾年來的累積。
最後,由各站嘗試將淬練好的植物素材與蜂蠟,透過反覆的攪動結合,在一片加油與歡笑聲之中,大家彼此接力的宣告完成。將過去傳統醫療保健裡用來舒緩的植物,藉由當代的技術轉換成為舒緩膏,維持他原有的特性,嘗試更多的可能,並透過彼此交流激盪出更多的火花,使文化健康站成為傳統知識的溫床,探索更多可能。
這就是文健站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也是傳統醫療保健計畫,想跟大家完成的事。
友雞飼養循環與綠色照顧系統的入門課-雞不只是雞的介紹課程
主題:雞
地點:永康文化健康站
邀請講師:楊環靜(食二糧創辦人)
時間:202
3年0
3
月
18日(六)10:00 – 17:00
「跨站交流,互相成為彼此的夥伴。」
原民處社福科與食療陪伴團隊,周六舉辦食療計畫今年的的第一場跨站交流。
上午,由臺東大學張育銓教授帶領的陪伴團隊,透過工作坊的形式,帶領食療參與的文健站,從四年來最執行食療最想分享的12件事情開始,透過12件事的分享,共同回顧四年來各站的執行方式,有站分享共耕園的一路不易、有站從天真的嘗試開始、有站則從耕種開始分享長者從中的認同與轉變。
最後透過收斂與分類,邁入第四年的臺東食療計畫,對應推動時的規劃,開展出幾種核心(包含共耕園、在地知識、保種等),並在各站發展出不同的路徑與可能。
中午由永康文健站,透過在地種植的食材,煮出一桌停不下來的滋味。致力於保種的永康,也與在場的文健站分享站內保種的種子,從原生種的綠豆、皇帝豆到柚子,屆由分享激盪出更多不同的故事。
下午邀請到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以友雞飼養循環與綠色照顧系統的入門課
-
雞不只是雞的為題,從家雞出發,透過人在過程中如何透過馴化,讓原先多元的雞種,如今僅有二元的蛋雞與肉雞。緊接著透過雞隻的轉變,從雞蛋、雞冠、飼養的空間,除了看見環境的轉變外,對於近日雞蛋的不足,老師提供反思的空間。最後,透過老師的分享,慢慢了解養雞的每個環節,都可能隱含著人、雞與環境的關係,從落葉、爬地力、糞便、雞舍到人對雞的動作,透過老師的分享,深深感受的養雞不僅僅是經驗,更是一層一層累積的思考與選擇。原來養雞,不只是養雞,甚至可以是另一種照護的模式。
「給母雞一個機會。」
傳統藥草保健系列課程-足浴藥包製作
主題:藥草
地點:嘉蘭文化健康站
邀請講師:黃文鳳(呼吸治療師、中醫護理師、芳療師)
時間:2023年05月27日(六)10:00 – 17:00
部落先民智慧將環境中常見傳統藥草應用於生活,無論祭祀、醫病、保健等,無不體現自然療癒力之於人們的重要。在這門課程中,我們將進一步認識部落常見藥草,辨識及瞭解其功效,並且學習如何應用部落傳統藥草製作足浴藥包。透過親自製作及體驗植物帶來的療癒感受,促進對身心保健觀念的實踐與推廣。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們將學會如何製作足浴藥包,並且了解這些傳統藥草的功效和用途。此外,學生還可以學到如何選擇合適的藥草、如何調配藥材,以及如何使用足浴藥包來改善健康狀況。
使用傳統草藥及輔助療法並不能取代臨床治療,若正在接受醫藥治療期間,建議經過與醫師討論後再執行;若症狀嚴重或未改善,需優先就醫確定診斷,並接受合理的治療。
「
文健站,就是最大的智慧寶藏。
」
食療計畫今年的的第二場跨站交流,在嘉蘭文健站登場。
上周六,上午由臺東大學張育銓教授帶領的陪伴團隊,與今年度的食療參與的文健站,從思考四年來食療推進的反思,以及對於未來的期待。長光的夥伴提到,過程中長者開始願意自願的提升健康與飲食,除了持續推進結合在地作物的彩色麵條外,未來也期待借鏡嘉蘭的方式,透過雲端系統呈現長者的口述;加拿的夥伴,則持續地與文健站的長者進行作物的保種,從油芒、地瓜、雙花龍葵到酒麴植物,讓文健站成為資源鏈結的可能,除了鼓勵長者的種植與保種,更結合部落的銷售平台,創作共同合作的網絡。
嘉蘭文健站的食療計畫負責人,分享著四年執行的經驗,從從共耕園、雞舍、魚菜共生到未來的故事館,「我們不要想著要做多大,食療計畫的精神,是透過飲食與肢體,去保存重要的智慧與作物,現在我們熟悉的作物,以後可能再也吃不到,甚至只能進口」。
下午的課程開始以前,陪伴團隊與食療計畫的夥伴,分享著十種常見作物的族與名稱與用法,照服員們分享著,植物的稱呼,會從功能、使用的方式、類似的植物,慢慢去理解這些族語稱呼背後的意涵。搭配鍋牛是記憶九層塔的方式;tangkui 瓜類 / pais 苦 / iki 小,結合起來就是山苦瓜的稱呼;muruljavangas 用類似植物的概念去代稱艾草。
下午的課程,邀請到居家呼吸治療師黃文鳳(小毛老師),從文健站共耕園的植物出發,去觸摸、認識到使用,從足裕的角度,回歸到長者照護的模式,共藉由實際認識十種不同作物,實際認識不同的功能,並在涼爽的天氣下,照服員們實際讓腳浸泡在植物熬煮的湯汁中,去感受足浴與植物交織出來的新可能。過程中,小毛老師從自身的經驗,結合對於植物個性的了解,與照服員日常的經驗對話,給了大家上了舒服又收穫滿滿的一堂課。
整天的課程,由嘉蘭文健站的夥伴,張羅所有的布置與餐食,運用在地食材打造的
VUVU
餐盒,並結合
QR CODE
連結雲端,讓長者親自分享餐盒內容的製作過程與用意,讓每一位參與的各站驚豔,非常感謝嘉蘭文健站團隊的辛苦與用心。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