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計畫
首頁
計畫介紹
執行歷程
歷年回顧
執行步驟
最新消息
2020年 / 你農我農
啟動記者會
永康記者會
成果發表會
相關課程-堆肥課程(長光)
相關課程-香蕉圈課程(建和)
永康文健站
賓朗文件站
福文文健站
建和文健站
嘉蘭文健站
拉里巴文健站
南興文健站
長光文健站
都蘭文健站
2021年 / 農纖合肚
啟動記者會
成果發表會
南迴線
嘉蘭文健站
新興文健站
建和文健站
金崙文健站
愛國蒲文健站
縱谷線
永康文健站
賓朗文健站
福文文健站
加和文健站
山領榴文健站
海岸線
和平文健站
長光文健站
豐田文健站
南竹湖文健站
2022年 / 農纖合肚
成果發表會
南迴線
嘉蘭文健站
新興文健站
建和文健站
金崙文健站
愛國蒲文健站
縱谷線
永康文健站
賓朗文健站
福文文健站
加和文健站
山領榴文健站
海岸線
和平文健站
長光文健站
豐田文健站
南竹湖文健站
2023年 / 農纖合肚
成果發表會
南迴線
嘉蘭文健站
新興文健站
縱谷線
永康文健站
賓朗文健站
加和文健站
海岸線
和平文健站
長光文健站
南竹湖文健站
2024年 / 傳統保健
說明會&遴選會議
成果發表會
植物酷卡與介紹
南迴線
新興文健站
利嘉文健站
啦里吧文健站
海岸線
南竹湖文健站
八桑安文健站
比西里岸文健站
縱谷線
賓朗文健站
電光文健站
崁頂文健站
2025年 / 傳統保健
成果發表會
計畫說明會
植物酷卡
縱谷線
電光文健站
賓朗文健站
永康文健站
海岸線
比西里岸文健站
八桑安文健站
南竹湖文健站
和平文健站
南迴線
新興文健站
利嘉文健站
嘉蘭文健站
總計畫成果
共耕園耕種
傳統植物辨識與復耕
地方知識應用
植物應用
課程辦理
廚工交流
跨區交流
農事保健課程
共耕園的多元路徑
植物與傳統智慧
共耕園-各站的植物
植物應用-料理研發/慢食店家
植物應用-料理研發/文健站
傳統醫療保健植物
九芎
大飛揚草
大葉田香
小金英
小葉桑
山柚
山苦瓜
五節芒
六神草
冇骨消
文殊蘭
月桃
瓦氏鳳尾蕨
生薑
尖尾鳳
朱槿
兩耳草
刺竹
狗乾菜
土芭樂
相思樹
秋海棠
痲瘋樹
海州常山
益母草
茵陳蒿
假川牛膝
假酸漿
排香草
野茼蒿
紫背草
石菖蒲
菟絲子
黃荊
葛藤
過山香
構樹
豨薟
檳榔
雞屎藤
羅氏鹽膚木
冬青葉馬尾藻
艾納香
執行團隊
新聞連結
友善連結
直接跟文健站買
建和-部落草地便當
山嶺榴-黃荊產品
永康-酪梨雞蛋
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計畫
執行歷程
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計畫:從餐飲面向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
2020年:共耕園開闢、雞舍搭建、基礎田野調查
2020年為保健計畫執行第一年,以共耕園開闢、雞舍搭建與基礎田野調查為核心,其中共耕園開闢在取得地主的授權同意後,進行初步試種與傳統作物的復耕,並藉於田野調查進行在地知識的彙整,其中包含傳統植物運用、飲食記憶等等,並期待透過田野調查與觀察進行計畫推動,例如:永康文健站有感於酪梨的落果現象與布農族雞隻養殖的特性,將落果後的酪梨結合雞飼料,推展獨有的酪梨雞。此外,部分站也針對農耕方法,邀請講師與長者進行交流分享。
202
1
年:
防疫茶開發、共耕園田間管理、料理開發
2021年為計畫執行第二年,這一年度COVID19疫情嚴重,5月16日全台發布三級警戒,所有文化健康站被迫關閉,造成原定的課程與規劃受阻。過去部落族人面對疫病所運用的植物,透過傳統智慧與植物運用製作各部落的傳統防疫保健茶。延續2020年規劃並執行的共耕園開闢,2021年則希望著眼在田間的管理,以及將前一年度的田野調查資料,轉換為可以種植的傳統植物,部分文健站也進行料理入菜。例如:嘉蘭站將共耕園植物與饅頭結合,製作獨有的vuvu餐盒;長光文健站則透過五種不同的傳統植物,製作獨有的五色麵,深受長者的喜愛。
2022年:傳統保健茶、跨站交流、傳統作物種植、商品開發
延續前兩年的基礎,2022年朝向傳統醫療與保健進行深化,針對傳統植物進行調查後,嘗試針對各站進行傳統醫療保健茶的配方,例如:永康文健站結合艾納香、洛神花、十大功勞、山棕、仙草、龍眼乾、蜂蜜等,製作長者保健茶等。此外,跨站交流也是2022年首次的嘗試,透過不同站別之間兩年來成果的積累,進行對話與交流,讓各站間形成網絡相互支持,也針對傳統植物與慢食店家合作,開發出獨有的料理,例如:以山嶺榴文健站盛產的黃荊,慢食店家七度空間甜點,開發出獨有的黃荊卡士達與黃荊瑪琳糖、蓋亞那工坊則製作出風味獨特的油芒黃荊天貝、好港覺則製作出黃金滷蛋與黃荊冷泡冰滴咖啡。
2023年:廚工交流、跨站分享、職能復健、商品開發
奠基於2022年的計畫推進,2023年將著眼幾項重要的食療項目推進,包含:部落藥草運用、廚工交流、職能復健、跨站交流與產業研發及媒合,除了廚工交流著重在低糖低鹽的料理分享交流外,更以藥草及雞蛋為主題,辦理跨站的交流活動。
2023年考量到資源挹注現況,希望讓資源收攏在現階段積極推動食療計畫的文化健康站,並希望能達到一定品質的推進,收攏出臺東具有特色的食療文化健康照護體系,延續2022年計畫,2023年為計畫第四年,由退場機制決議退出07站,期待持續深化並使資源更有效的利用。
202
4
年:
新站招募、計畫轉型、跨站深化、調查建置、農事保健
「113年推廣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計畫」期待也能以四年為目標進行規劃,延續過去建構的模組流程,除了持續深化舊站作為標竿之外,新站則透過模組機制的運作,從共耕園的開闢逐步實踐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的核心,同時發展出各自獨有的模式與樣貌。除了將執行團隊與顧問團隊的經驗融入外,更搭配慢食與部落食尚店家共同輔助,以文化健康站為主體,緊扣四大主題「土地」、「在地知識」、「傳統作物」與「區域環境」,真正讓參與的長者落實「部落智慧」、「飲食習慣」、「支持系統」與「生命教育」。
(一)
延續舊站各自發展方式,持續深化並扮演標竿,協助新站參與與執行。
(二)
遴選參與計畫新站,並共同逐步確認土地狀態,開闢共耕園。
(三)
部落傳統作物基礎調查,訪談文健站長者並嘗試建置基礎資料。
(四)
引入慢食店家或部落食尚資源,共同研發傳統植物與飲食的結合。
(五)
傳統植物應用討論與深化,並持續推進各站的定位探索。
(六)
嘗試與各站討論高齡經濟可能運作模式,並不定期訪視。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