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主被遗忘需要多久?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专家给出的答案是6个月。
但有一个人却打破了这个魔咒,顽强地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周期,她就是李子柒。
李子柒归来了,仍旧带着她那仿佛和世界“格格不入”的静和慢,却还是在飞速运转的世界,又一次抓住了全网一亿粉丝的目光。
永远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名人”这个词,到底是什么让李子柒成为“李子柒”?
不会被时间抛下的李子柒
11月12日,阔别三年之久的李子柒终于再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
她不在的这些日子里,新人一波又一波,创作者的潮流来了又走,短视频平台,人们手指滑动得越来越快,却再没有一个能与之匹配的顶流。
新视频中,她长发依旧,素色白衣,语调轻缓,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带来优质的内容。
不出意外,视频一发出,全网沸腾,当天#李子柒更新了#、#李子柒回归# 等多个话题登顶全网热搜,首支漆器视频在半个小时内,抖音视频快速突破十万赞,截止发稿前,短短3个小时,更新的两支视频抖音点赞均破百万,微博播放量总计破8000万,互动量已将近150万。
而李子柒的回归也同样震动海外,当第一条视频发布时,海外平台评论10分钟破5000,目前已有15000+条评论,大家都表示:李子柒是真正独一份的存在。
博
部分海外网友评论
网友或许不记得上次这样等待一个创作者是什么时候,但每个人都清楚,不管流量怎么变,不管传统文化领域出现多少创作者,只有李子柒绝无代餐。
时间拨回到2016年,那是李子柒故事的开始。
她在网上发布了兰州牛肉面的制作视频,或许她本人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条视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画面中的她,长发高高绾起,身穿中式白色排扣服装,利落地和面、扯面,动作干净,自有法度与气韵。
而这看上去行云流水的内容,背后是李子柒一次又一次摸索的失败。
想做一碗好面,并不容易,大多数求快的网红,可能拍一拍做面的过程,然后做出一个外观好看的成品,就算了事。
但李子柒偏不。
她从选粉、加水、加盐、和面、揉面、醒面等等开始,就仔细钻研,努力摸清每一个细节的门道。
而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她也决不气馁,愿意从头再
来。
图源:@李子柒
就这样,做出的拉面,即使观众品尝不到,也能感受到它的美味。因为李子柒对这小小一碗面的悉心浇灌,肉眼可见,自然也带来流量的回馈。
就这样,对时间与技艺的打磨,加上独特的乡村环境促成了李子柒的不可取代。
而更重要的,是李子柒视频中的中国味。
即使是拉面视频,也并不粗鄙,她背后的山林和野花,似乎也会隔着屏幕飘过淡淡香气。
人们惊异的发现,一些专属于中国的质感,并不需要口号式的重复,或者刻板印象中的大红色叠加。
只需要李子柒静静地专注于她的当下,不徐不疾地展示一切。
比如,她在雪景中,对着云海眺望,自有“独钓寒江雪”的俊逸;
或者,还原《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谈笑间似有飞花令的唱和。
这种静与慢,在瞬息万变的一切中,抓住了不变,那就是走过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雕刻时间的艺术
一直以来,除了人间烟火,李子柒视频中最大的看点,就是她对于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
不论是从一针一线开始,学习蜀绣,还是复原古法,做出笔墨纸砚,都能激活中国人的原始基因和遥远记忆,沉醉在中华之美。
在最近一期视频中,李子柒把目光放到了漆器上。
太多观众,已经不再熟悉这发源于中国,有着几千年辉煌历史的艺术品。但在李子柒手里,它却能争夺所有观众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紫色的漆器,雕漆部分是精致的麒麟,麟羽飘然,仿佛神兽正在腾云驾雾。麒麟神态灵动,正在回头一望,栩栩如生。
这件看上去颇为精致的漆器,诞生过程却异常艰难。
追本溯源,制作漆器的第一步,便是割漆。
这种能够用来制作漆器的大漆,原产地便是中国,获得好漆,要在盛夏时段,找到漆汁饱满的漆树,用小刀割开漆树皮,再用蚌壳接住滴滴落下的汁液。
刀口成月牙型,便于生漆顺着边缘流出,一两小时后,才可以收漆,用油纸盖在漆桶上,密封保存。
单这样一个工作,就缓慢且精细,不仅需要经验的加持,还危险性极高。
割漆人中盛传“百里千刀一斤漆”证明着,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寸漆,都是割漆人走了近乎百里、漆树承受了千刀万剐的痛楚,而淬炼出的精华。
而漆树本身带毒性,生漆一旦接触皮肤,就会产生过敏反应,让人皮肤红肿,反应严重的,甚至会波及生命。
割漆又需要在树上绑二三十米的爬梯,没有防护措施,一旦踩空,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珍贵的材料,辗转到雕刻匠人手里,又因其独特的技艺,变得更为熠熠生辉。
就拿李子柒手中的漆器为例,首先是为器物做底灰,这要把粘的漆面揭下来,要求灰的比例、湿度、温度、时间都不能出一点差错。
除了基础的制胎、描样以外,另一大难点就是雕刻。
这对匠人下手的精确度要求极高,一寸的偏差,全盘皆毁。
而雕刻又分为堆漆、填漆、雕填等等,除了技法,更考验对漆的理解,能根据不同时间中漆的软硬程度,调整笔手。
作为四川人,李子柒更多的使用了雕漆隐花的技艺,这项四川的非遗技艺。
用刀在已成型的漆器表面镂刻纹样后,还要在雕好的饰纹内髹金底漆,贴金、银箔,等到金底漆干后,再涂透明漆数遍,经多次打磨抛光,直到漆面透水,才算完工。
这样做出的漆器,被水波般的透明漆覆盖,色彩含蓄,若隐若现,有如玉般的隐而不宣,正仿佛儒家君子,剔透坦荡。
器物之美,从未消失,只待唤醒。
李子柒,又一次成了叫醒我们的那个人。
而一旦开灯后,隐藏的金箔纹样就会浮出表面,在镜头下茕茕孑立,闪耀出穿越时间的光芒,虽然样式古朴,但也历久弥新。
这种生命力,正如回归的李子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