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学习态度。
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的学习态度很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自己做额外习题,看看其他辅导书,上课不走神,下课也不抄作业,但效果却总是不大理想,简单的和见过的题目能做出,稍难的或新的题目就没有思路。明明很多同学都是如此,但是结果却有很大差异。
这里要指出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误区:学习一定要自己主动去做,主动去想,而不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跟着辅导书、跟着我的讲义。
举个我学自行车的例子。不知道有多少同学高中前就会骑自行车了。说来惭愧,我是上大学之后迫于校内赶路的压力才开始学的骑自行车。
刚开始是请同学教我骑,同学帮我一起扶着自行车把手,帮我控制平衡、调整方向,我只管蹬踏板就行。
这么学了几天,只要同学扶着我就感觉自己骑得很好,如果同学没扶着就只能晃晃悠悠骑一段然后失去平衡,怎么也学不会。
后来不好意思再麻烦同学,只能独自练习。起初还是晃晃悠悠骑一段就失去平衡。随着练习,虽然摔了很多跤,但是能骑越来越长的路程不倒,慢慢地也开始会拐弯了,后来甚至学会了单手撒把(危险动作,请勿模仿)、边拖着行李箱边骑车等技能。
之所以同学教不会,自己能练会,是因为掌握平衡的技巧、拐弯的方式、上车下车的动作,都必须要通过自己主动去操纵自行车来体悟。只要有同学扶着,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放弃操作,跟着同学的动作走,而不是对自行车的状态作出反应。
学习也是如此。上课认真听讲,有时会陷入一种“无意识”状态,很像看影视剧的时候。虽然黑板上的画面和老师的声音进到了脑子里,但是大脑没有去主动的分析思考,而是被动地被“牵着走”,老师带到哪里就是哪里,没有去认真想“为什么”。
看辅导书或讲义时也是如此,初看上去,写得很有条例,很有逻辑,框架清晰,但是然后呢?就算把它背下来默写下来,如果没有自己去主动地搞懂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只是单纯地背了一些文字而已。
就好像很多幼儿园小朋友背了很多古诗词,但是并不了解其中的意思,只有真正开始理解诗词的含义后,才会在劝他人不要浪费粮食时,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做题目也是如此,做题目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套公式算数字,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怎么凑出这个公式?要注意什么细节?这个公式还有哪些其他用法?
就好像学习骑自行车,谁都知道车子向右偏了要向左把车头,车子向左偏了要向右把车头,但是具体怎么把车头?把多大的幅度?把完之后该如何调整回来?这些都是要在练习骑车时认真体会的。
很多成绩好的同学,对于主动分析思考的做法已经习惯成自然,所以他们会对很多学习上的问题觉得“显然”“易知”,具体怎么“显然”“易知”,却又很难说出来。就好像骑车技术很好的同学,说起怎么骑很轻巧,但是更加具体的细节,也很难说出了。
总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推理,最好能把课本上除了基本定义以外的公式都独立地推导一遍,对于基本定义也要能自己去思考它反映的现实现象或远离,在刚开始练习解题目时能想明白这道题目为什么可以用这个公式、需要凑齐哪些条件、是否对公式进行的变形。在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中,把最根本的原理印在大脑里,熟悉各种变化形式的本质。
有位很认真的同学就看出了《解题思路-第二章不等式》中最后一题第(1)问中我的解题步骤有错误。现在对其进行更正,并把更正后的版本放在本文的“阅读原文”中,提取码为q5wy。
相信如果能像这位同学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思考的话,学习效果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