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州三大服装批发地之一,沙河市场向全中国大大小小的女装店铺输入着大批量服装,这里庞大的人流量中,不仅有着衣服的买卖方,还活跃着一批以年轻女性为主体的群体,她们经营档口或者作为店铺的“模特”试装,被统称为“小妹”。
广州沙河市场
想要成为小妹,要先接受严格的凝视,对于小妹来说,比起销售能力,容貌与身材或许更为重要。在沙河市场,我们观察到“小妹”基本人人化着浓妆,身材也比普通人要瘦得多,“这样穿衣服会更好看”,在我们询问时,她们如此说到。
“招靓女”——这是档口招聘信息里的高频词,“小妹”的招聘标准往往要求身高160cm以上,体重90斤,形象好有气质,能穿S码的衣服。但以这样普通消费者几乎达不到的标准的模特所展示的服装,正在流向全国线上线下大小女装店铺。
01 一部分女装正在越变越小
前几年社交平台上火热的品牌Brandy Melville,主打“One size fits all”,原是为了服务于欧美身形瘦小的女性群体,但传入中国后却掀起了一阵“BM风”。
但其严格的尺码设置使其绝大多数情况只适合够瘦够薄的女孩,风靡一时的BM体重对照表上,身高160厘米对应的体重是43千克,身高150厘米对应的体重甚至只有33千克。社交媒体通过赋予服装“时尚”“流行”等标签,促使“BM风”成为一个现象级穿搭风格,自此掀起了一股风潮,席卷了女装市场。
BM风女装
不知从何时起,市面上的女装尺码逐渐“缩水”,“100多斤需要穿XL码”“M码和以前XS码一样大”等成为了许多女性的切身体会。不少人表示,明明近几年体重没变,购买衣服的尺码却越来越大,设计明显不合理。前段时间,张馨予在微博发文:“有个牌子的衣服我很喜欢,可我连他家大号都穿不上。”可见就连身材远超普通人的女明星也开始陷入这样的困扰。
小红书上“离谱的衣服尺码”话题下面不乏很多人的吐槽。有博主说自己身高172cm,120多斤,明明是正常身材,之前穿M或者L码的衣服就行,今年发现很多XL的衣服也穿不上。
就连以往主打运动休闲风的品牌,也走起了“辣妹风”。优衣库今年的新款T恤不再是舒适随性的正肩基本款,而是上架了一排五颜六色的BM风短款。一些女装做的比童装还小。有博主晒出自己M码的女装,就跟自己孩子110码的童装T恤还要小。有人在售后评价里留言,身高156、98斤的体重,穿L码还觉得紧。
或许有人认为,服装必然有大小之分,每个尺码款式都有受众人群,自己穿不了的就别买,这不是很正常吗?但需要明确的是,“女装尺码小”和“女装尺码缩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服装尺码较小,是为了满足身材较为较小的女性的穿着需要;而后者是服装尺码标注大,但实际尺寸小,与正常的“小码服装”含义并不相同。
02 谁在帮女性“瘦身”?
在这种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女性感到困扰,因为她们发现在购买女装时尺码越来越小,甚至很多大品牌的服饰尺码也出现了明显缩水的现象。
《2022年中国居民身高体重健康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18-80岁男性平均体重为75kg,女性平均体重为59.8kg。中国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与此同时,体重也有所增加。从趋势上看,女性服装应该偏向“做大”,而非“做小”,是谁在帮女性“瘦身”?
首先,时尚界的标准对于女性体型的偏见是一种原因。时装设计师经常会采用较小尺码的模特展示新款服装,这样可以突出服装的线条和设计,更容易吸引到顾客的眼球。这会导致多数服装只有较小尺码的款式,而忽略了需要中大尺码女性的存在。很多女性穿着过小的衣服,不但不美观,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有影响。
甚至部分品牌或者设计师认为,只有较瘦的女性才有资格穿着他们的服装。这种偏见和歧视让那些体型稍微偏大的女性感到被排斥和忽视。
走秀的模特
其次,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长期以来,“A4腰”“漫画腿”等词汇接连不断在网络中涌现,用一个个“标准”催促女性达到“理想身材”,4厘米手腕、17厘米脚踝围......仿佛只有“瘦成一道闪电”才算“美”,强调体型减瘦和身体苗条,瘦身广告、推崇白幼瘦的外观等,让女性产生除非她们达到一定的体型标准,否则他们就不够时尚和美丽的观念。
女装尺码的缩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源于当下社会对这种单一、刻板的女性审美标准的迎合。
国家曾颁布过服装尺码的标准,现行的GB/T 1335 -2008《服装号型》中,号是指人体的身高,是设计和选购服装长短的依据;型是指人体的上体胸围或下体腰围,是设计和选购服装肥瘦的依据。成人服装的号型中还有体型,是指以人体的胸围与腰围的差数为依据来划分的人体类型,分类代号分别为Y、A、B、C。
以女上装160/84A为例,其中160代表号(身高)、84代表型(上衣是胸围、下装是腰围)、A代表体型(14厘米-18厘米)。
那么为什么商家所售卖的衣服仍然存在尺码乱象呢?采访的设计师表示,虽然国家在服装制造上有官方标准,但这些标准很多都是参考标准,并非强制执行,所以服装厂商往往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所售卖的衣服也存在一定的尺码差距。
女装尺码缩水是否是服装厂商为了提高利润的举动?对此,《北京晚报》的记者询问了深圳南油服装批发市场的3名档口商家以及广州海珠区2家制衣厂,均得到答复称,算上敷料、工价、利税等,做不同码数的衣服成本基本一样,“不存在故意把衣服做小,那样卖不出去反而会压货滞销。”
此外,沙河市场的一家商家向我们表示,女装尺码越做越小,一大原因是网络上的营销宣传。在社交平台上,穿搭的流量密码就是小码露腰,连带批发市场的畅销款型也受其影响,“店里这些款卖得好”,厂商自然也会跟风。而对于大部分从批发市场进货的网店来说,集中售卖小码服装能有效降低进货价、物流成本和库房压力。
MUCHA服装品牌设计师提到“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时尚趋势,符合辣妹风格的衣服所追求的贴身效果和紧凑感。然而,对于那些习惯宽松舒适衣着的消费者来说,尺码缩水可能会让购物体验变得不适应。”“修身、尺码小”是这类衣服风格的体现,而这一衣服风格并不是针对主张宽松舒适衣着的消费者所设计的。
“尺码缩水只是针对部分风格,例如辣妹风,场景定位是需要有小的尺码来支持的,才能达到他的风格和定位,所以他并不会成为市场主导;大部分的品牌还是做正常码数的。”在接受采访时,DEEPMOSS服装品牌的设计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女装尺码缩水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重要的是,品牌应该提供准确和适合多样化身体尺码选择,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舒适感。”MUCHA服装品牌设计师表示,设计师在决定尺码范围时应该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舒适感,并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不同身材和喜好的顾客。
03 “女装尺码表”的凝视
网上关于辣妹风穿搭的营销铺天盖地,层出不穷的辣妹新流行、网红新标准,连商家都在制造所谓的“门槛”,健康身材甚至连均码都穿不下,只能买L、XL;去年购买的衣服,今年重新回购同品牌、同尺码的衣服却发现穿不上。
女装尺码的逐渐缩水不仅让女性购买衣服时选择想要的款式更加困难,也让购买不到合适衣服的女性陷入是否真的是自己太胖的自我怀疑,刺激消费者产生身材焦虑,陷入“不够完美”“不够瘦”的自我苛责,从而试图通过改变自己加入“潮流”。
图片来源:抖音
在“女装尺码表”的凝视下,不少女性以穿下自己的理想尺码作为标准,强制节食运动瘦身,就为了穿进“均码”或“小码”的衣服。但她们是真的胖吗?
根据官方发布的《2022年中国居民身高体重健康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18-80岁女性平均体重为59.8kg,然而正常女性的平均体重在一些衣服的评判标准里,却变成了最大尺码的“XL”码。
正常女性腰围计算公式 = 身高(cm)÷2-14(cm),加减5%都处于正常范围。也就是说,一位身高168cm的女性,腰围在66.5cm到73.5cm的腰围都是正常范围。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里,中国女性平均腰围基本都保持在70cm以上,但在许多网红店铺的女装尺码表中,可能连L码都穿不下。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
(2021年12月)
被放大的焦虑背后,往往是被忽略的健康。
“要么瘦,要么死”,当瘦成为了美的标准,胖成为了攻击对象,必然有人会舍命追逐苗条身材。
在这些“标准”下,健康的身材被画上“不够完美”的标签,正常的身体状况被排斥和厌恶。为了追求与这种尺码对应的“理想身材”,不惜靠过度节食、吃减肥药、束腰等措施“削足适履。但这些急性的减肥手法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下降,病态瘦,往往会造成贫血、低血糖、低血压等营养不良的状态,出现暴躁等一系列情绪问题。不仅如此,女性的体脂率一旦低于17%,体内脂肪不足,还会影响雌激素分泌,导致月经失调。
衣服本该服务人,而不是束缚人。女装尺码的逐渐缩水,是对“白幼瘦”式审美风格的推崇,是在“缩水”本该多样的穿衣自由,更是对女性身材的审判与霸凌。
人的肚子,装着肠、胃、胰腺、肝脏、胆囊、肾、阑尾等重要器官。而女性的腹部中,还装有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需要身体储存更多的脂肪给予保护。有“小肚子”,是正常不过的事;因为骨盆的存在,大腿和小腿腿骨之间,天然有一个角度,它会使腿部有些弯曲,腿不直,才是人间常态;雌激素的存在,会让女性的下半身更容易堆积脂肪,裤子总是“腰松腿紧”并不是你的错。
超模走秀时(左)与日常(右)
错的不是我们的身材,错的是不正常的尺码表,是对于美的狭隘标准。“辣妹风”的流行,应该是鼓励女孩跳出身材羞耻的藩篱,自信地展露自己的契机,而不是让不正常的尺码引发身材焦虑,将女性推向“我不合适”“我不配穿”这些自我苛责的陷阱。我们应该怎么穿从来都不是“被定义”的,女性的“美”更不是,纤细是美,丰腴也是美;白皙干净是美,黝黑健康也是美。
跳出单一审美下的凝视,面向真正的自我,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美丽。
I was born this way.
我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