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
僰(bó)人
400多年前
在四川宜宾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
这场战争之后
一个曾长期生存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僰人,神秘地消失了
如今,唯有留在山崖上的悬棺
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 大石寨位于珙县曹营乡天堂村
是一处当年人抗击明军而修建在石笋上的城堡群
有关僰人的来历至今尚未有定论。
有些学者认为他们可能是从东南沿海顺着长江,辗转迁徙来到西南地区,因此具有百越民族的血统;也有的学者认为僰人原属于氐羌,居住在西北地区,战国和秦汉时期,逐渐南迁至宜宾一带。由于僰人帮助周武王伐纣有功,首领被封为侯,因而建立了“侯国”。
根据历史记载,骁勇善战的的僰人虽然与各周围民族相处融洽,但历朝统治者却大多认为其“叛服无常”,因此常被排挤和镇压。
四川宜宾珙县
明朝开国以后
朝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官府欺压百姓
僰人纷纷据山为王
与明王朝展开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
到明万历年间
僰人的势力范围已缩小到
以麻塘坝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
▲ 麻塘坝悬棺
四川珙县的麻塘坝
是中国悬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涓细的螃蟹溪
从麻塘坝蜿蜒而过
在溪流两岸的山崖绝壁上
密密麻麻悬挂着两百多具棺木
四川宜宾兴文县
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三月
四川巡抚曾省吾调集14万大军
以刘显为总兵
对宜宾南部山区的僰人
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围剿
据《万历实录》记载,明军用诱降的办法捕捉了都掌人(明朝对僰人的另称)首领阿苟,并先后攻克了凌霄城、都都寨。农历九月九日赛神节上,明军乘都掌人大醉,组织敢死队爬城而上攻破九丝城,前后“克寨六十余处,擒酋首拓地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九十三面”,荡平了被朝廷认为“负隅称乱,历三百余年”之久的“都蛮”。
随后,明王朝又再次搜捕藏匿深山的造反僰人,直至“都蛮尽灭”,被“招安”的仅2381僰人。
凌霄城地处四川宜宾境内的凌霄山上
距兴文县中城镇34公里
是宋代四川制置使余玠为了抵抗元军的进攻
而修筑的山城防御体系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
▲ 在山上仍可见当年修筑的城墙
“九丝之战”后
有关僰人的任何活动
不再见于以后的历史记述中
如今古堡下的村民不是僰人的后裔
而是当年追剿僰人的官兵后代
他们对僰人的问题有点讳莫如深
难道400年前的僰人真的在刀光剑影中蒸发了?
云南文山州丘北县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地处南盘江支流清水江流域
生活着壮、苗、彝、瑶、白、撒尼等少数民族
有几个村落的村民自称是僰人
而他们的葬俗也具有悬棺遗风
不过
有关丘北是否存在僰人的后裔
至今尚存有争议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刘春教授认为,从一个部落集团来说,僰人是消亡了,但可能有僰人侥幸逃脱。估计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成为俘虏,被解散和流放,最后被迫融入其他民族;还有一个可能是沿着僰道,逃向云南。
据载,先秦时李冰治蜀的时候,曾经在川南宜宾一带烧坚岩、破山路,修了一条向滇东北延伸的道路,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由于这一带是僰侯国的故地,又被称之为“僰道”。它北自宜宾起,经云南水富、盐津通往昭通、曲靖。
根据刘春的研究,僰人逃亡有可能选择两条路线:一条是沿着南盘江、南广河、朱提江三条水路逆流向上逃亡。另一条就是从川南走直线到滇东北的曲靖。
▲ 每月农历的十三到十六,白泥塘村的青年男女就会围着圈跳舞。演变到后来,寨子里有什么重大的活动,都会一起跳。白泥塘村民在户籍上是彝族,但他们的曲调有些悲凉,与彝族舞蹈的激荡有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