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众号这件事,不知不觉已经坚持8年了,内容多是记录生活中的一些随想,旅行的游记,这些文章日积月累,居然已经100多篇了。
写作这件事与我而言是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然而不曾想,记录生活的同时也结识到了不少朋友,拓宽了自己的圈子与视野。
1、江徐的自留地
2017年,那时我常读公众号“十点读书”,有位签约作者叫江徐,她写苏东坡,写李清照,她的文章里没有鸡汤,没有说教,反而有种散文大家的洒脱与细腻。
而后,我关注了她自己的公众号“江徐的自留地”,文章依旧是带着很浓的文化气息,她写魏晋文人风骨,写木心不得志的平生,写朦胧的梦境,迟到的春天……
我加了她的微信,她永远是我微信读书好友榜的第一名,上百本已读书籍,近3000小时的阅读时长,我似乎理解了她散文中那些信手拈来的文学典故,运用自如的诗词歌句,原来所谓文采,不过是浩如烟海的书籍沁润。
偶尔,我会发自己写的文章给她,她看完后,会真诚的称赞,当我询问她问题时,她也会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告诉我,她像一位贴心的朋友,一位知心的学姐。
她是江苏作家协会的成员,她的作品集发表在报纸杂志,集结成书《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她是公众号中“煮字疗饥,借笔画心”的80后姑娘;她更是我写作路上的良师益友与前辈楷模。
2、白金向导
疫情期间我被一组绝美的阿勒泰秋景震撼,碧绿的湖水,彩色的树林,金色的白桦,小木屋,迁徙的羊群,而这组照片便来自公众号“白金向导”。
公众号持续更新,从赛里木湖到喀什古城,再到我居住的城市乌鲁木齐。
新疆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我也写过不过少关于新疆的文章,在公众号的最下方我看到一个投稿连接,加了编辑Logy,原来他们是一家以小团深度游,旅行摄影为特色的海外旅行和摄影服务公司。
疫情前,公众号的内容一直是北欧、非洲,以及南极洲的旅行游记,而由于疫情,公司才将旅行目的地选在了新疆、西藏和内蒙,以小团自驾深度游为主。
Logy问了我很多关于乌鲁木齐的问题,哪里适合拍照,老城区的故事,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等等,我们聊了很多旅行路上的故事。他说,期待我关于旅行故事的投稿。
Logy在一篇文章里讲了自己创业之初的冲动是被一句广告击中心灵——“人生只有一次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后,他说干就干,经过前期复杂的行业分析,调研访谈,以及困难的融资,最终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这个初具规模的旅行及摄影服务公司。
Logy的朋友圈异常精彩,一会儿是非洲的草原,狮子、大象、猴面包树,一会儿又是南极淡蓝色的冰川,成排的帝王企鹅,圆滚滚的海豹,七大洲都曾留下过他探访的足迹。
他一路的见闻十分精彩,北极圈的极光,乞力马扎罗的非洲之巅,古巴空气中的雪茄味……他吐槽拉美没有《侣行》拍得那么乱,而我则感慨,他见到世界远比我看过的旅行节目更精彩。
3、九曼的花花世界
年初,《我的阿勒泰》热播,白哈巴如画的风景,文秀与巴太唯美的爱情一时让全网心向往之。
而一篇名为"《我的阿勒泰》看起来很美,过起来很苦。遇到巴太就赶紧跑"的文章吸引了我。
作者是位名叫卓玛的藏族姑娘,小时候生活在牧区,看完《我的阿勒泰》,她感慨巴太这样的男人,不就是她的老公嘛,现在她只想逃。
卓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众人牧区的生活有多苦,嫁给巴太这样的牧区男人,喝酒打老婆才是婚后的真实生活。
因为生活在新疆,也接触过很多哈萨克族朋友,其中也不乏来自牧区的朋友,我觉得新疆的牧区和藏地的牧区还是很不一样的,而哈萨克文化和藏文化就差别更大了,所以她文章中的观点,我并不认同。
环境而言,新疆优于西藏,文秀本来就和妈妈颠沛流离,在牧区开小卖部为生,住漏水的毡房,甚至还没巴太家的环境好,所以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恶略对于文秀而言,并不是她与巴太间的隔阂。
文化而言,女孩的地位在哈萨克家庭中并不低,例如李娟《冬牧场》中局麻一家,就是两个女儿,家人认为大女儿有天赋,便送女儿去上大学,没有因为是女孩便觉得嫁人就好。
局麻虽然也爱喝酒,可是对老婆,对女儿都爱护有加,不像卓玛描述的藏地牧区男性,喝完酒就打老婆。
我从前也认识一位哈萨克同学,他从小生长在牧区,父母也是跨民族婚姻,然而一家人也其乐融融。
我加了文章底部卓玛的个人微信,本想聊聊对于卓玛这篇10万+文章的读后感,却被卓玛拉进了她的粉丝群。
群里卓玛常常分享藏区特有的景色,拉卜楞寺的僧侣,七彩的经幡,全木质的藏族民宿,卓玛的生活丰富多彩,似乎每天都在野外,看着群里大家的讨论我才知道,原来卓玛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文旅干部。
400多人的群里还隐藏了很多大咖:爬过珠峰的那木错姐姐,开公司带团队攀登珠峰,出过书,上过电视新闻,接下来还要拍《美国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云南公检法的小戚,时常在群里分享大案要案;大学经济学博士;同盟会成员,公益组织成员……
我生病时咨询了群里的一位上海的医生网友,她热心的推给我几位内地的老中医微信,语音咨询,群里还有位山西养生馆的姐姐帮我舌诊、手诊,教我艾灸的法子,群里的Katie老师发起了口语打卡的活动,让我重燃了学英语的热情……
群里从读书旅行,到投资理财,再到人性家庭,学习养生,好物推荐,大家畅所欲言,每天都热闹非凡。
不知从何时起,和现实中的朋友联系少了,可是和网络上的朋友却可以天南海北,无话不谈。
一天,很晚,一位上海的朋友发给我一张玉兰花的照片,说半夜起来发现玉兰花未眠,突然很想分享给我,我回了她一张乌鲁木齐皓月当空的夜色。
很久后我才知道,玉兰的花话语是“友谊长存”。
感谢这些素未谋面的朋友,或许我们今后也无缘得见,但你们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