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们,这个假期限定版孝子我是当不下去了。
山东的孝,是考公务员。
全国统一的孝,是带爸妈旅游。
每个在外的打工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
带全家人开开心心去海边吃大餐,听一句“真是长大了,没白养你”;
但现实是,全家人对海边大餐拉着脸,说一句“你个败家子,白养你了”。
五一假期的景区,走500米能遇到3波吵架的家庭;
旁边没吵起来的也投来同情的目光:
朋友我懂你,带父母旅游这事,太难了。
家庭大战从准备出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咱小年轻的20寸行李箱里塞了8套衣服,9种常备药,3块相机电池;
咱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带太多了。
回头一看,爸妈左手拎一个28寸行李箱,背着一个登山包;
右手还拎着一个塑料袋,装着各种瓜果梨桃。
在爸妈眼里它们是下午茶很多汁,在咱眼里只怕一屁股坐爆汁。
爸妈带的东西是真的很周到,但咋想都觉得没必要。
要么是随处都能买到的东西,要么是用了会有些社死的东西。
就拿家母来说,和很多妈妈一样,她特别爱干净。
每次出行都带折叠水壶,折叠盆,折叠衣挂,以及蓝月亮(自制矿泉水瓶简装版)。
水要喝自己烧的,衣服要穿自己洗的。
衣服没干怎么办?
在服务区举着晾,在候机大厅晾。
有回撑着个红衣服就检票去了,乘务员还以为我妈要给他送锦旗。
爸妈带东西这事,咱一般也不多劝了;
因为真正耗力气的环节,还在后面。
就算500强高管来了,都不一定能安排好爸妈的行程。
坐地铁嫌远,打车去嫌贵,自驾怀疑你绕路;
方向盘交给他们吧,又嫌你找的地方偏僻。
你说那换个地方,在手机上查攻略,他们又说你就知道抱着手机玩,怎么什么都不管。
万万没想到,一路爸妈血压挺稳的,咱自己血压先高了。
咱爸妈是太双重标准了吗?
No,他们的标准过于混乱,咱根本搞不清。
关于当地知名餐馆,《舌尖1》导演推荐的那种,爸妈锐评:
“不如咱家楼下饭馆”
“不如你妈做的好吃”
“吃地沟油还排这么久队”
但对于酒店赠的自助早餐,爸妈不要太爱:
“6点半起床不然吃不上了”“多有营养”“不吃多浪费”
为了去当地饭馆吃得顺心,要不咱也加一句:“爸妈,这顿晚饭买机票赠的。”
带爸妈去个景点吧,当你感慨张家界太壮观,洱海比照片还美时,爸妈锐评:
“有啥好拍照的”“这和咱家后面的山有啥区别”“和咱家镇上的水库有啥区别”
爸妈怎么着都有理,但咱做什么好像都不对。
咱们喝奶茶,他们说脏,勾兑的。
咱们吃小吃,他们说脏,沾灰的。
但遇见公路边树上的水果,上面还趴着虫,爸妈擦擦就往嘴里塞,还得夸句干净又卫生。
我算看明白了。
咱出来玩了一圈,基本就是换个地方付费挨骂,换个地方付费担心他们上当受骗。
想和父母开开心心旅行,真的完全做不到吗?
年轻人和爸妈观念差太多,太容易玩不到一起了。
咱们打工一年,就想睡到自然醒,放慢节奏,感受自然风光。
爸妈习惯早起,有的比大学生还特种兵,到地方打卡拍照,80%的时间都在赶往下一个景点的路上。
咱们年轻人有些很社恐,见到司机导游售货员就跑;
爸妈不知道啥叫边界感,上来就问人家一个月工资多少。
爸妈旅游分为两派,一派玩起来累死3头驴。
另一派,把拒绝挂在嘴上,就爱看你玩。
口头禅就是“我不吃,你吃吧”“我不玩,你玩吧”。
连上厕所都是“我不去,你去吧”;
等车开上高速憋不住了,才问能不能靠边停一下上厕所。
没法理解的事一件赶一件,脾气再好的也忍不了。
但每次吵着吵着就发现,爸妈有着你没法反驳的理由。
带吃的在路上,是因为年纪大肠胃容易出问题,吃自己惯常吃的东西比较好。
总跟人搭话要么是想找机会讲价,要么是想给你打听个轻松的工作。
有人发现自己的父母不会玩乐,去景区只会呆呆的站着;
老人家面朝黄土一辈子,面对外界世界只有陌生和自卑。
至于特种兵爸妈,一方面是因为精力好;
另一方面是年纪到这了,很多地方再喜欢,这辈子也就只能来这一次了。
现在的父母很拧巴。
一边想要依靠年轻人,一边又不想给年轻人添麻烦;
一边又不适应年轻人已经独当一面,还想要加以管教。
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不要对一家人旅行这件事,有太大执念。
总想着让对方为自己改变,是关系中的慢性毒药,父母和子女也一样。
最理想的带父母旅行的画面是怎样的呢?
我想不是有多新潮的父母,也不是有多卑躬尽孝的子女。
而是相处中不掺杂管教或养育,都把彼此当做成年人亲属;
有事一起商量,有困难一起克服。
玩得到一起就一起旅行,玩不到一起,那就早点回家。
毕竟,一起旅游本来就是为了陪伴,为了开心;
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换一种陪伴方式。
最适合自己家的方式才是最好的,你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