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在带孩子时,肯定都遇到过这样的烦恼——
有时真的搞不懂,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这样做。
比如,好吃有营养的食品不碰,却对我们眼里的垃圾食品喜欢得不得了;
告诉他们要好好保管自己的笔和文具,可总是上几天学,就弄丢一半;
说了一定要讲卫生,不要把新买的白色运动鞋弄得太脏,结果半天时间就变得面目全非;
有时候,还会拿自己贵重的玩具,去跟其他小孩换一些又破又旧的东西回来……
这时,你会怎么办?
先别急,我们看看这件事。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过,就会发现孩子的世界特别有意思。
很多学校,包括幼儿园,都会举办一些义卖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把家里的东西,比如小玩具、书本、文具、手工……贴上价格标签,来参与买卖活动。
要买,当然也要卖,卖的时候要标记价格,买的时候也要决定要不要买。
这时,很多大人会出于自身的经验,开始“指导”孩子:
你这个东西应该要卖多少钱,你那个东西最低要卖到多少。
临走时还会交代一声:
千万不要买那些没用的东西回来啊!
结果呢!
喜欢恐龙的孩子,会揣一些恐龙模型、恐龙书本回来;
喜欢车车的孩子,会买一些车辆模型回来;
喜欢零食的孩子,会买一堆零食回来……
总之往往就是,拿出去三五样,说不定会买回来七八样。
本来你期待着这样的活动能让家里空一点,但没想到这简直就是做白日梦。
这时候,看到孩子买回来的东西,很多大人就会急了:
你看这个又破又旧,为什么要买?
这个你买亏了,不应该花这些钱。
你真的笨诶!买了一堆破烂回来啊。……
总的来说就是——
一旦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就会觉得孩子“亏”了,不懂事。
然后,就会忍不住开始打击、指责孩子。
但我并不这样想。
我的儿子小小鱼,也经常会参加这样的义卖活动。
每次看到他抱回那些喜欢的小玩具和破得不能再破的书(虽然我们家的书已经四处堆满了),我都会很开心地接受,跟他一起欣赏他的战利品。
有一次,他还买了几根羽毛回来,拿回家一吹气就四处飞。
你说有用吗?
真的没什么用,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还有一次,在美术课上,班上大多同学都把画的画送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
但小小鱼却在他画的那幅画上面写着:送给墙。
我看到他这这个,有点哭笑不得,问他:“为什么会想要送给墙呀?”
他回复道:“墙太空了,需要一幅画。”
我觉得很有趣,就说:“挺好的,你送给墙吧。”
因为这恰恰是童趣,是本心,是随性率真。
为什么要因为父母的干涉就放弃自己喜欢的呢?
如果是这样,会不会因为怕爸妈不高兴,就违背自己的心意?
这样的事发生过太多太多了。
可是在生命的早期,童年最绚烂的时候,真的要这样做吗?
我愿意他在这个年龄,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决定,而不要去盘算着是赚了还是亏了。
在不需要计较的地方,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学会了计较。
而且,身为父母,我们也不妨试着去反思一下:
孩子过早地熟知成人世界的法则和价值评判,是好事吗?
在我看来,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过早地催熟孩子,他们会开始爱慕虚荣,去学着攀比。
其实,现在有太多早熟的孩子。
三四岁的孩子,就能熟练地刷成人世界制作的各种短视频,学着视频里的那些主播喊着、唱着、跳着,模仿着。
学了一些东西,但也付出了更多的东西,比如宝贵的户外时光,跟现实生活和玩具的接触时间。
回过头看,相信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
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短暂的。
只有那些时间,你的时间用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如今,让孩子学到知识,让孩子认知这个世界,长见识,变得比任何时代都要容易。
可是,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心和童趣,却变得异常地艰难,因为整个大环境都在催熟着孩子。
焦急的父母们迫不及待,生怕自己的孩子不精明,怕他们吃亏,还像个孩子那样懵懵懂懂。
再举一个小例子。
因为我们小区有托管班,所以经常在电梯里遇到一个胖乎乎的男孩,总是笑眯眯的,笑起来眼睛就变成了一条细缝。
他看到有小朋友不开心,他会问:“你为什么不开心?”
看到我带着小小鱼,他跟我打招呼说:“你是不是他的爸爸?”
有一次,他穿着医生的服装去参加学校的角色扮演活动,胖乎乎的,像极了一个厨师,我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开了一家饭店。
他开心地拍拍胖乎乎的肚皮说,是呀,我看上去真的像个厨师。
从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的是纯朴的童真气息。
什么是童真?
是那种率真随性,不计较;是旺盛的好奇心,是真挚的善良;是天真的想象,富有灵性的心灵。
我想起一位特别喜欢儿童的画家,丰子恺先生,他说:
“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
所以在他的画中,大多有自家几个孩子的身影——
他和孩子们一起玩乐,他欣赏着孩子们的天真,而少见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和贪婪。
所以说,跟失去的那种种“物品”比起来,孩子的童心真的非常重要。
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要守护好孩子的这份童真,而不要将成人的世界过早地引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