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遗——琉璃
山西非遗——琉璃。
什么是琉璃?
琉璃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它看起来就像是彩色的玻璃,但其实比玻璃还要神奇哦!琉璃是用铅作为助溶剂,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烧制而成的。它的颜色可以非常鲜艳,就像是彩虹落在了我们的手上!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作琉璃了。
特别是在介休这个地方,从唐代开始,那里的工匠们就掌握了制作琉璃的技艺,一直传承到了现在。
▲山西介休太和岩牌楼,又称“琉璃牌坊”
制作介休琉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哦!它需要经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20多道工序,从选料、筛选、水磨,到造型、制模、拆模,再到最后的上釉、釉烧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需要工匠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精湛的技艺。
此外,介休琉璃的线条非常优雅,颜色也非常艳丽。它不仅仅是用来装饰建筑的,更是一种艺术品。
▲明代的黄绿蓝釉琉璃螭吻局部,原为介休洪山镇石屯村源神庙正殿屋顶的装饰(图源:搜狐号马且停)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琉璃的制作过程吧!
1
第一步:选料
首先,工匠们会挑选出最好的原料,这些原料就像是小种子,等待着被培育成美丽的琉璃。
2
第二步:制作
然后,工匠们会开始制作琉璃。他们先要把原料变成泥坯,再根据设计好的形状进行造型。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心和耐心哦!
3
第三步:烧制
接下来,工匠们会把泥坯放进窑里进行烧制。这个过程需要控制火候和时间,就像是在烤蛋糕一样。经过高温的烧制,泥坯就会变成坚硬的琉璃!
4
第四步:上釉
最后,工匠们会在琉璃上涂上颜色,这就是上釉。上釉后的琉璃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五彩斑斓、光彩夺目!
山西琉璃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色泽而闻名全国。山西琉璃在200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在2008年6月15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休,位于三晋大地中部,在其东南的丘陵山地洪山镇,有烧制琉璃的必备原料——坩泥,且储量丰富,更有洪山水磨提供研磨打浆的水动力,加之山里充沛的煤炭资源作为燃料,这些都为琉璃烧制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古至今,在民间介休有着“琉璃之乡”的美誉。
介休博物馆介休博物馆是2013年新建成的与图书馆合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介博大楼地表2层,其一层是陶器、青铜、书法陈展,负一层是介休窑和琉璃器
。
城隍庙
介休城隍庙精美绝伦的琉璃博风板与悬鱼,还有目前我国保存最好的王宫帝阙式庙宇
。
后土庙后土庙,是一座专门用来祭祀后土圣母的道教庙宇,庙内各处琉璃制品工艺精湛,历久色泽不衰,碧绿、金黄、孔雀蓝交相辉映,是中国庙宇琉璃艺术品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被称为“琉璃建筑艺术的宝库
”。
袄(xiān)神楼祆神楼,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祆教建筑遗迹,也是三晋三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北宋年间,它集山门、戏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屋顶琉璃精美,檐下木雕奇
特。
张壁古堡张壁古堡因明堡暗道而闻名于世,因冠绝九州的失传孔雀蓝琉璃而震撼学术界。古堡内有一空王殿,殿外立着两通孔雀蓝琉璃碑,一通烧造于明万历33年,一通烧造于万历41年,距今四百多年历史,是国内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殿顶上的琉璃屋脊更是金碧辉煌,多姿多彩,上面塑有骑马扬刀的武士,还有威武的将军坐在上面瞭望敌情,屋脊琉璃雕塑两端还有蓄势欲飞的龙,那中间的三杆高细图形为佛家“三山聚顶”建筑……空王殿的屋脊为山西琉璃艺术的代表作,文化大革命前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才得以幸免于“破四旧”之难,所以保留至
今。
太和岩牌楼在介休城西北20公里的北辛武村,有一琉璃牌坊,名太和岩牌楼,牌楼主楼斗拱为一跳五踩琉璃斗拱,次楼斗拱为一跳三踩。主楼与次楼的斗拱中均有琉璃匾额,主楼为“太和岩”,次楼南面为“无上道”“众妙门”,北面为“除俗障”“契真源”。拱眼壁中雕有花草,仿木的琉璃檐檩上设木制的椽,其全部用琉璃装饰。其屋面用黄色与蓝色的琉璃瓦,在主楼的上面拼出“回”字图案。
介休存世琉璃还远不止于此,如五岳庙、龙泉观、关帝庙、回銮寺、东岳庙、吉祥寺、绵山抱腹寺诸多建筑、洪山源神庙等都有不少存在的精美琉璃饰件,有的甚至是稀世珍品。
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是古代工匠在烧制过程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铅作为助溶剂,使其易于烧制,大大提高了成品率,这种琉璃成品透明感不强,类似于玉石,谓之铅钡琉璃。据史料记载,建筑琉璃的出现起源于北魏,据《魏书西域传》中所载:“世祖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于山中,于京师铸之,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疑是采石英,长石,高岭土,粘土等,在魏都平城烧造,诏为行殿”。隋唐时期,琉璃瓦在豪华建筑上实用增多,但只用于檐脊,为剪边琉璃,杜甫《越王楼歌》诗云“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在宋代的绘画中,出现了漫铺琉璃的殿顶,说明此时建筑中琉璃的使用更为广泛,所谓“满头多带贾,无处不琉璃”,“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李戒的宋《营造法式》中对琉璃的烧制技术和釉料成分有系统的论述,并且在使用的颜色及制式上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及至明朝,琉璃烧制技艺登峰造极,不仅仅用于屋舍建筑,更有整栋的琉璃塔等形式。
琉璃,是印度梵文的汉语音译节略,在我国古代常与玻璃一词互用。琉璃的产生与青铜器铸造有关,其制作原料来源于青铜器的冶炼,烧造好的琉璃制品通透光润,纯净空灵,被尊为佛教七宝之一。据史料记载,建筑琉璃出现于北魏,隋唐时期,琉璃瓦在豪华建筑上用于檐脊,到宋代绘画中,出现了漫铺琉璃的殿顶,正所谓“满头多带假,无处不琉璃”“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及至明朝,琉璃烧制技艺登峰造极,更出现整栋的琉璃塔等建筑形式。龙吻、兽脊、飞鸟,还有形态各异的神仙,这些坐落于我国古代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的屋脊、廊檐之上,富丽堂皇而又庄严绚丽的制品——琉璃,犹如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熠熠闪光,璀璨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