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圣诞节,网络上都会有大量“抵制洋节”“拒绝洋节”的文章,今年也是如此,大量“抵制洋节”的信息在朋友圈转发,甚至炮制“国家已出手” “中央发文” “中纪委明令” 等危言耸听的标题,但最后证明这些全都是谣言。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信以为真呢?
这些“抵制洋节”的文章大多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为依据,并以此证明是“国家行为”。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意见》说了些什么。
首先,这个《意见》是2017年1月由中办、国办颁发的,并非“近日”。
其次,《意见》中关于节庆的原文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全篇并没有"禁止……"、"坚决打击……"、"严厉惩处……"之类的表述,甚至没有提到任何有关"洋节"的内容。
相反,《意见》中对基本原则的表述原文是:“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这个原则也就不可能出现“抵制”、“严禁”、“打击”洋节的内容。
再次,这个《意见》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是对方向性作出指导和要求,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加干预和阻止。
可见,这些“抵制洋节”的文章是对《意见》的曲解和误读,都是一些自媒体篡改、编造,扯虎皮拉大旗,利用大家对国家机关的信任,误导人民群众。遗憾的是,这种文章往往具有欺骗性,一些党政机关的公号也进行了转发。
其实,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定节日,都来起源于西方,也是“洋节”。比如“3·8”妇女节、“5·1”劳动节、“5·12”护士节等,包括母亲节、父亲节,只不过这些节日有些已经中国化,有些甚至扎根成为本土节日,以至于很多人忘了它“洋节”的血统。
当我们在“抵制洋节”时,西方却在大力提倡过中国节。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接受并乐见春节在当地的盛行。每当春节,央视新闻联播都会把镜头转向全世界各个国家,报道当地民众欢度春节的盛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和民众称春节是文化入侵,号召抵制。
2018年2月14日晚,纽约上空燃放起焰火,庆祝中国狗年春节。远处的纽约帝国大厦也为中国春节点亮吉祥彩灯,以红、黄、蓝、白四种色彩为主,按照"春回大地"、"阳春白雪"、"生机盎然"、"姹紫嫣红"、"共庆佳节"五个主题依次闪亮。中新社记者 马德林 摄
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自信、包容上。远在盛唐时期,中国的强盛就是在文化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盛唐文化中都能看到来自波斯、印度、东瀛、高丽、欧洲等地方文化的影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是在继承我们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明的成果,才得以博大精深、数千年不衰。
国家如此,个人既如此;古人尚有包容之心,今人更要有文化自信!
把圣诞节当做文化入侵,过个洋节就害怕中华文化传统被侵蚀,这是一种小国寡民极度不自信的心态,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不了解和轻视。
我们改革开放都已经40周年了,但很多人的心态依然停留在固步自封、盲目排外、简单否定的状态,甚至在网络上对过洋节的人进行标签化、责骂、人身攻击,称过洋节就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汉奸”。
这种心态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文革时期的作风,在这种心态之下,眼里只有敌人和斗争。这也是我们应该坚决抵制的一种心态!
如今,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也正在中国化,在圣诞节,绝大部分年轻人并不在意它的起源和原有的宗教内涵,而是只关注欢乐和形式。年轻人欢乐聚会、父母给孩子送礼物、购物狂欢等,成了这个节日最大的内容。
和父亲节、母情节一样,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中国的体现更多是关于爱,那么,我们是要抵制爱吗?
只有心胸狭隘、充满仇恨的人才会去抵制爱啊!
今天是圣诞节,我们更应该抵制文化上的不自信,保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包容和接纳优秀文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