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影视寒冬导致“IP失灵”,但《都挺好》、《陈情令》、《亲爱的,热爱的》、《山月不知心底事》的热播似乎又让观众们看到了IP改编的潜质和希望。虽然目前影视市场开始注重原创剧本,但IP改编仍然不容忽视,在市场上的占比非常大。
小说改编难免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既保留原著内核,又适用于影视市场”,许多小说在改编后都遭到原著党的强烈吐槽,尤其是80后作家的作品,以安妮宝贝、郭敬明、韩寒、匪我思存、辛夷坞等为代表的几位作家的粉丝基数大,作品影响力广,这对于改编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难度。
首先,小说与影视的受众群体和载体都不一样,影视的受众群体要更加广泛一些,因此在改编上也要更加注重大众化和平民化;其次,小说因为以文字为载体,很多语言描绘上可以偏于文艺和抽象,但是影视作品却必须要具象生动,因此一些不容易展现的情节可能会被替换或者彻底拿掉;其三,影视作品因为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审美教育责任,因此其内容要严格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但是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会更加负面、个人化,这也是影视改编的重点。
小说作品为了情节好看曲折,大部分作家都会选择书写虐恋的情节,我们称其为“灰暗IP”。如此灰暗的人物和剧情,显然是不符合影视作品的要求的,那么灰暗IP有何改编方向呢?本文将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人物改编:美丧惨人设如何“圈粉”?
“灰暗IP”的一贯特点便是人物习惯性地写成“美丧惨”人设,先是家门不幸,拥有一个并不接地气的原生家庭,然后在学校里被霸凌,在职场上被排挤,似乎世间一切的不幸都发生在了主角的身上。这样的人设放在影视剧里肯定不行,没有代入感也没有爽感。
因此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剧往往要将这种“美丧惨”的人设加入一些正能量、治愈系以及易于让观众们接受的元素。
比如《流淌的美好时光》改编自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此前也翻拍过电影版,反响并不是非常理想,主要是因为整部电影都特别丧,女主的人设也很作,看完后观众都快抑郁症发作了。因此在电视剧版的改编中,易遥的人设有了很大的转变,保留了原角色的倔强,但郑爽版的易遥要更加活泼一些。
其次,易遥母亲的职业也做了改变,从小说里的技工变成了啤酒销售,最起码职业变得体面了一些,也更加接地气了一些。
再例如《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里的小九也没有小说中那么悲情了,与北小武父亲的关系也不如小说里的狗血。宁信在小说里是和未央一样腹黑有心机的女子,但是在影视剧中就会显得人物过于重复和单一,于是将宁信改成了自信阳光又痴情的性情,这个人物瞬间可爱了许多。
辛夷坞的小说一直都被读者们吐槽人物奇怪,之前《致青春》里郑微追求陈孝正的动机就令读者云里雾里,而她的另一本小说《山月不知心底事》更是颠覆了读者们对男女主角的一贯认知,在小说中,叶骞泽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见异思迁,小说里的虐来自于女主角向远的单相思。不过在电视剧中,编剧大胆地改动了感情线,将叶骞泽的性情变得更加男子气概,与向远更是踏踏实实地共患难,对父亲养女也是兄长般的照料,并不像小说里的那种深爱。
不难发现,电视剧改编过程的整体方向,都是将人物的性情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改动,人物可以有缺陷,但三观要正,可以性格缺憾,但一定要在跌跟头后顿悟并改正。无论是主角还是支线人物,在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都像是在满足书粉的心愿,这也能够成功避免被书粉怒喷的现象发生。
结构改编:电视剧要有更大的格局
在众多小说IP中,青春文学是最容易获得影视制作公司青睐的,安妮宝贝、饶雪漫、辛夷坞、郭敬明、八月长安等都有众多的青春IP被改编成影视剧。饶雪漫的作品被称之为“疼痛青春”,随后,在80后作家之中嫌弃了一阵“疼痛青春”热潮,堕胎、车祸、强奸、霸凌的情节数不胜数,这若是放在影视剧中,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受众群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尤其在审查制度愈发严格的今日,青春剧更是面临着多种限制,这就要求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
首先,避免早恋。为了排雷,许多编剧干脆在改编的过程中直接将高中的部分省略,或者将小说里的高中改成大学。比如《流淌的美好时光》就直接将高中的背景改成了大学,《七月与安生》也将高中的部分大幅度删减,大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大学和职场。也就是说,在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编剧干脆将青春剧的套子拿掉,直接改成了都市情感剧。
为了体现核心价值和正能量,在改编《山月不知心底事》时,编剧彻底抛弃了原来小说中的灰暗主基调,丰富了主线故事,将男女主角错综复杂的情感删减,突出向远的奋斗史,并且和宏大的世界观背景结合起来。小镇青年到大城市打拼的主题非常主流和新颖,这也是该剧能够入选献礼重点项目的原因。
去年捧红了邓伦的古装神话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也是虐恋典范,小说要更加灰暗和沉痛,不过在电视剧中却是甜虐相结合的。剧集不仅将旭凤在原著中的暴戾形象彻底删掉,而是突出了他的柔情和良善,并且还突出了主人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出神仙心系天下苍生的形象,可以说,电视剧的格局要比小说更大一些。
这种故事性丰满、强情节的小说在改编上的难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些文学作品却更加文艺和抽象一些,这加大了改编的难度系数。安妮宝贝的《彼岸花》是一部文艺感非常强的作品,而且写得很抽象,为了将其改编成一部商业剧,编剧要加入许多商业化的元素,除此之外也加入了很多正能量和治愈系的元素。
即便原型来自于灰暗IP,但是影视作品不能太丧,要积极响应广电总局对于传递正能量的号召,因此改编的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传递。三观不正的作品不可有,结局一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便再苦再惨的人生也要让角色看到希望,让观众们通过电视剧作品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
细节改编:从虐心到励志如何转换?
上文提及,影视作品要有正能量的传递和输出,但是如果改编自灰暗IP,就一定要在细节上做出很大的改动。
比如降低主人公的受害程度。在原著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意外怀孕,这成为了她人生灰暗的开始。不过在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这一点被一再弱化,电影将怀孕改成了传染病,电视剧则再次洗白,将怀孕改成了子宫肌瘤。不过无论怎么洗白,易遥被人骗上床的事实都没有改变,只是在台词中被一再隐藏和弱化。
比如降低次要人物的恶,让每个人的结局都能够好过一些。《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中程天恩的恶作剧没有像小说里那样造成严重的后果,宁信也没有因此入狱;凉生没有断指,姜生与程天佑的感情进展也没有小说里那么不顺;姜生也没有怀孕流产,每个人物的命运似乎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比如美化主人公的动机,对待感情更加忠诚和美好。拿电视剧版的《致青春》举例,剧版美化了陈孝正和林静,原著中的陈孝正是为了想要出国而没去大公司上班,但电视剧却是因为他被许开阳顶包没有去成大公司而被迫选择的出国,也并不是有意要抛弃郑微。原著里的林静也并没有很爱郑微,而是一个十足的花花公子,感情生活非常丰富,但剧里的林静却守身如玉,对郑微也更加呵护。
观众们看电视剧往往寻求的是代入感,主人公的动机能够影响观众们对于事件的判断,而美化主人公的动机以及性格,能更加让观众相信真善美的存在,也更容易引导出正能量的核心价值观。
小说中的虐在于“爱而不得”,不管是外界因素的阻碍还是主人公个人的变心,但如今甜宠剧盛行,也更加能够说明观众们口味的变化,“甜”比“虐”的需求量要更大一些。
除此之外,在电视剧中,主人公的核心动机要始终不变,也就是对于梦想的坚持。比如姜生喜欢插花,她便为此默默努力,也让她的惨淡生活中找到了一些生活的美好和色彩。凉生一生深爱姜生,即便与未央牵绊十年,也并没有违背初心和未央结婚,而是选择默默守护和祝福姜生。《山月不知心底事》中向远和叶骞泽也为了各自的事业奔波,在这些电视剧改编的过程中,都弱化了感情线,反而突出了事业线和亲情线,更带给了观众励志和正能量的感受。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IP,在改编的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改编者的态度和思路,而并不是IP本身,如果改编的好,才能凸显一个IP的价值和潜力。一些颇具改编经验的编剧都表示,在拿到IP小说的时候往往会抛掉小说来改编,只保留人物和主线剧情,这个取精去糟、精雕细琢的过程才是考验一个优秀编剧能力的过程,而一个IP作品在一个有经验的优秀编剧的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点,才能成就一部一流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