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昨晚喝多了今天早上脑子一直发昏干不了活,领导也出去social了可以肆意摸鱼,所以久违地更新一下唠唠嗑哈哈哈。其实上篇文章到现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也消费了很多精神食粮,但是事情多数不足为外人道也,很多精神食粮虽然很有意思,但是整理好跟大家聊也费劲,不适合脑子发昏的时候聊,刚好最近我找到了一个很全的标准收藏(混豆瓣很久的大概都懂的简称:CC)原盘资源(115网盘资源,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那就聊聊电影吧。
标准收藏
以下是gpt老师对标准收藏的简介(是的,我确实是这么懒)。
标准收藏公司(Standard Collection)(下面都简称CC了)是一家专注于高质量视频和音频内容原盘收藏与数字化的专业公司。自成立以来,标准收藏致力于为影迷和影音发烧友提供珍稀的电影、电视剧以及纪录片等原盘资源,尤其在高清和超高清格式的制作与存储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公司不仅提供经典电影的数字修复与高清重制,还致力于保持和传承原版影片的艺术价值,确保其在现代技术下仍能展现最佳画质和音效。
简而言之,cc就是一个专门干老电影修复的公司,主要是这公司业界资源确实神通广大,一些周恩来刚当上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候的电影都能从土里给挖出来修复,修复技术也挺牛的,所以到后面cc修复出来的片子,第一大家都觉得cc版本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好版本,第二能被cc修复的都是可以影史留名的经典电影。就cc的片单渐渐成了一个很另类的奖,估摸着在影迷心目中肯定是比奥斯卡的地位高,类似于进了cc片单就拿了一个影史留名奖的感觉。
那么华人导演有哪些拿了cc影史留名奖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之前还真没想过,去查了一下你瓣果然有文艺逼做了个片单:
可以看出最受外国文艺逼欢迎的华人导演是王家卫,cc专门做了一个《王家卫的世界套装》给他,这种导演专门套装待遇只有黑泽明、希区柯克、戈达尔少数几个大师有的待遇。两个专门以演员身份获奖的,毫无疑问是我们的两条龙,成龙大哥和李小龙。其他入选导演中,我比较喜欢的是杜琪峰,但是他入选的三部我都没看过,豆瓣评分也挺低的,只能说外国文艺逼对华语电影的口味确实跟俺们不太一样。BTW杜琪峰我最推荐枪火和黑社会系列,虽然黑社会最终章因为敏感原因已经成为有生之年系列了。
聊聊电影
这次找到的CC资源大概有三百多部,我这种初级文艺逼当然是大多数都没看过,捡着几个有意思的点聊。
跟最近时事比较相关的是特吕弗的《祖与占》,1962年的电影,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可能有人有疑问1962年跟最近有啥联系——这是部法国电影,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很多人有印象的抽象燃冬环节,就是致敬的这部电影。
cc名导中我最喜欢的是塔可夫斯基。他的电影一个可能初看的人很难接受的点就是,除了早期几部以外,他的电影都没啥剧情可言,大部分主角都是哑巴,半个钟说不了一句话。塔司机的电影被很多人称为诗电影,我觉得这形容没啥毛病,他的电影就是一片片美到失语的意象向你砸过来,你可以模糊感觉到他想对你传递的某些理念,但更多时候是完全被纯粹的美感砸晕了,没啥办法思考,大概也不需要思考,沉浸式感受就行。
他老也写过一本著作叫《雕刻时光》,摘录一点其中他对电影和艺术的理解:
艺术、形象与科学:科学是无尽的认知阶梯,客观真理不停被推翻;而艺术的认知则是无边的星球体系,艺术通过艺术形象的创作实现,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形象都是对绝对真理的侧写,是绝对精神的象形符号,都是相对真实的,不会被其他艺术形象所替代。艺术形象永远是一种隐喻,无限不能被物化,但可以用形象创造对他的想象,使其变得可感知。艺术形象只能被感知不能被心智真正理解,因为它是不可理解的绝对真理的象形,因此,艺术旨在给所有人留下印象,首要任务便是让人感受到它唤起的强烈情感,而不是用某种必然的理性论据让人理解。
艺术创作为了什么:1.艺术中,个性并非为了自我感动,二是要服务于他人更为崇高的普世的理想。艺术家向来是仆人,要试着偿还神赐予他的天赋。(所以塔斯基比较鄙视很多后现代艺术把);2.除此之外,艺术无疑也承载着重要的沟通功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团结,终究是艺术最重要的终极目标之一。艺术是一种元语言,人们借助它尝试联系彼此:传达自己的信息、吸收别人的经验。但这依然无关实际收益,而是为了实现爱的理想,其意义便寓于牺牲之中,与实用主义相抵触。我完全无法相信,艺术家只是为了表达自我才创作。缺乏交互理解的自我表述毫无意义。3.艺术的目的是为人的死亡做准备,开垦并耕作人的灵魂,使其向善。杰作与受众建立联系时,我们内心美好的一面会得以表露,我们会认识并发现自己的情感深处有着无限潜能。
既然四千年来人们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那么显然,艺术是无法教给人什么的。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艺术的经验,并依照创作中表达的理想而改变,我们早就成为天使了。(好吐槽。。)
电影以事实的形式雕刻时光。电影人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
理想的电影工作情形:作者携带数百万米胶片,记录下一个人从出生至死亡的每分每秒,每时每刻,每一天,每一年。最后剪辑出两万五千米,即一个半小时的银幕放映时间长度。好电影的重点也在于此:选择并串联一系列事件,去准确了解,去听,去看,是什么把它们连在一起。将人物置于无尽的环境中,将他与数不清的擦身而过或远远路过的人做对比,建立人物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3.CC片单我看过的电影中,色彩最好的是黑泽明的《乱》,可以作为高端电视的色彩测试片;打光最神奇、服化道最牛逼的是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这部片用了美国宇航局专用f/0.7镜头(总共只有10个,原来是用作拍登月照片和视频的)拍摄纯烛光照明,这也是唯一一部用了这个镜头的电影,拍出来的效果就好像那种西方古典油画突然动起来变成电影一样,非常牛逼;电影讲的是18世纪上层贵族的故事,结果库布里克去英国博物馆借了一大堆18世纪老古董衣服出来,片中演员大部分都是穿着真家伙古董拍戏,这服化道除了苏联版《战争与和平》应该无出其右了。
4. CC片单当然也不是囊括了所有好电影啦,相反只是其中极少数的一部分,片单之外的电影,我特想推荐给大家的是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我当时看完在豆瓣写的短评是:最底层的人活在一个梦里,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革命之梦。梦醒了,原来乌托邦只是政客豪宅里的地下室。导演是南斯拉夫人,《地下》我感觉就是南斯拉夫百年孤独电影版,用超现实主义的方法描写南斯拉夫历史黑暗面。不论导演历史观点的对与错,电影本身那种冲出屏幕的想象力就绝对值得一看,看这部片之前很难想象历史可以这样拍,电影可以这样拍。还有一部是荷索的《陆上行舟》,这部是我一直想看但一直没找到原盘资源的电影,看看这简介有多过瘾:电影未使用任何电脑特效,荷索在长达五年拍摄过程中有许多惊人之举,包括将一艘320吨重的蒸汽船运过一座山(无特效,真物理行舟!)。荷索相信此举前无古人,恐怕也无后来者,他把自己叫做“无用的征服者”。我很想看看这样的疯子拍出来的电影有多奇观,有多癫。
最近也越来越感受到确实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东西都在不停的变化,希望大家都在浪潮中守好自己的小岛,吃好喝好,有空看看好电影,咱们有缘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