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里最具标志性,也最难掌握的烹饪技法,无疑是“炒菜”。焖烧炖煮之类的技法,中外菜系都会用。但采用大铁锅、明火灶,“滋啦”一声下锅,让食物在高温下翻腾出爽快利落的“镬气”——这是中餐才有的独家体验。
但你可能不知道,中餐里的“炒”,门道比你想象的还要多。除了家常的清炒、生炒、熟炒,还有更考技法的软炒、滑炒……每种炒法,又有各自适合的食材种类、形态、火候,用对了,才能有点石成金的奇妙效果。所以讲究的餐厅,一定要写清自己用的是什么,生炒还是爆炒
。那么各种炒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常见的食材,都对应哪种炒法?怎么能够通过一道炒菜,直接判断餐厅的火候水平?我们今天请邱天大厨,给大家结合着例子好好展开讲讲。炒法的门道太多了,不同的菜系之间应用也有些区别,我们今天只是给大家做一场入门介绍,欢迎补充炒法细节! 01为什么炒菜才特别香?
中国人想炒菜,前提是得有铁锅。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最早在战国时期,铸铁术主要用于打造农具,后来才慢慢用来生产炊具。(欧洲到了公元7世纪还没有这种类似的技
术)在此之前,炊具的材质要么是陶土,要么是青铜,厚重导热慢,只适合炖煮。导热快的铁锅出现之后,温度高、时间短的炒菜才随之诞生。早期的炒菜,大约在南北朝出现,但到了宋朝以后,炒菜才广泛普及开来。这其中有两个因素:第一,是铁锅技术发展完善,尤其是在元明时期,薄铁锅的铸造技术才臻于成熟。第二,是植物油的普及,为炒菜提供了足够的原料。
这两点,也正是炒菜好吃的关键因素。导热快而均匀的薄铁锅,加上沸点更高的油作为加热介质,提供了最高220°C的烹饪温度。(水最高只有100度,蒸汽120度左右。)食材在高温下迅速成熟,蒸发多余水分,才能拥有爽利的质感。
相比于无色无味的水,油还有更多的香味物质(以及各种脂肪酸),用油作为介质烹饪,既能给到味道,又能配合火候炸煎溜等产生不同质感,当然比水煮香得多。
原理讲清楚了,我们现在进入正题,讲讲不同炒法的门道。
中餐里的不同炒法有难易之分。我们先从最常用,也最简单的生炒开始讲。“
生炒,顾名思义,就是生食材(无论荤素)不进行任何预处理(如腌制、上浆等),直接下入油锅,急火快炒入味。生炒追求的是口感清脆鲜嫩、汤汁少,适用于绝大多数蔬菜。通常火要旺、锅要烧得够热,炒制时间不能太长,才能保持绿叶菜的爽脆口感和新鲜色泽。比如粤菜里的生炒芥蓝,猛火荫油翻炒至断生,淋上姜汁、酒、糖去掉苦涩味,全程不过1分钟,时间一长,菜就蔫了。
一些追求干香的荤菜,也适合生炒。比如湘菜里的小炒肉,猪肉不裹芡,但要快炒保持嫩度,辣椒煸出虎皮,肉味和辣椒味相互渗透,很考验厨师手速和火候。
做得好的小炒肉,咀嚼起来非常快乐:)很多内脏类追求刚断生的脆嫩口感,也常使用生炒法。比如粤菜的生炒大肠、葱姜炒猪杂。把握住由生转熟的时间点,才能让该嫩的嫩,该脆的脆。太熟会失去脆度,太生又会获得嚼不烂的恼人口感
。与生炒相似的还有清炒,区别在于清炒只有一种主料,不用或少用配料,不放带颜色的调味品,保持菜品本色。清炒适合质地软嫩、脆嫩的食物,跟大部分绿叶菜都是经典CP。
传统生炒不用淀粉勾芡,现代可勾微芡(需要“藏芡”,有勾芡但不见芡)。风味清淡,需要强调鲜味的动物原料也适合清炒,比如清炒虾仁。动物原料要注意去掉影响口感的部分(比如去皮去骨去筋),还可以加工成丝、片、条、丁,更好炒熟入味
。“
与生炒对应的熟炒,要求在炒之前,先对食材进行预处理,比如焯水、水煮、油炸等,把食材加工至至半熟或全熟,然后改刀切成片、丝、丁、条等形状,急火快炒入味。熟炒的目的,在于缩短炒制时间,让难熟食材保持口感的同时能够入味。例如川菜的回锅肉,就是把五花肉煮到八成熟,彻底晾凉后再切片炒。水煮过的肉,炒制时更易保持水分,吃起来更柔润不干柴。
像上文提到的生炒大肠,也有先卤制再炒的熟炒法,通过预处理去掉一些异味,适合牛舌、猪舌等脏器味重的下水
。再比如干锅,先将食材放入油锅里炸至八成熟,沥掉油分后再炒熟。多加一道油炸,食材的口感更上一层楼,吃起来有迷人的干香。一些较难熟的蔬菜,比如四季豆、香菇、木耳、西芹等,如果直接下锅生炒,要炒很久才能熟,水分挥发多,口感会变得软趴趴蔫答答。用熟炒的方法,先焯水再入锅,快速成菜,就能呈现出鲜嫩清爽的卖相啦。
爆炒要求短时间猛火旺炒,食材断生就立刻出锅,上桌还带着迷人“镬气”。这种炒法的视觉效果很诱人:火苗高高蹿起,厨师帅气颠勺,特别适合炫技;)
爆炒与生炒的不同之处,在于炒制时间更短,火要旺、翻炒手速要快,同时还要入味,因此对食材处理、火候掌握也要求更高。比如湘菜里的爆炒黄牛肉,配好的佐料、调味汁,到食材下锅翻炒、调味再到出锅,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
。质地柔嫩、易熟的食材(牛里脊、猪腰、猪肝、鱿鱼等等)最适合爆炒。时间要短,才能展现极致的鲜嫩口感,火候一过,口感会迅速变硬干柴。
家里的灶头不如餐厅火力旺,想要尽量接近餐厅的爆炒效果,可以提前配好所有料,开最大火,热锅热油翻炒上色后迅速出锅,余温会继续加热食材,口感会细嫩很多。
“
干炒,需要在油锅中用中小火长时间煸炒,使食材水分挥发,口感是最让人上瘾的酥脆喷香!
口感带脆的蔬菜更适合煸炒,比如青椒、莲藕、笋、豆芽。煸炒时要有耐心,等到食材慢慢脱水出现褶皱、色泽变得焦黄,香气和口感才会达到巅
峰。动物性食材呢,要选肌肉组织紧密的,比如鱿鱼、牛肉。煸炒到表面微微焦黄,出现梅纳德反应,肉也流失水分体积缩小,香气最足。
煸炒菜肴能获得接近油炸的酥脆口感,但用油量更少,相对健康一些。在家尝试煸炒,一定要有耐心,用中小火慢慢炒,火大了会容易糊锅噢。
04
以下这几种炒法相对复杂一些,但是如果去餐厅见到敢做这几种炒法,还能做好的,那是真的有两把刷子。“
这种炒法,适用于新鲜软嫩的动物性原料(如鸡、鱼、虾、瘦肉等)。对原料的处理要求比较高,可以去皮/去骨/去筋/去壳,或加工成丝、片、条、丁。
还有宫保鸡丁,炒之前先将调味料(糖、醋、酱油、盐等)+水淀粉调兑成味汁,滑炒之后,芡汁均匀裹着鸡丁,油亮又入味。
软炒要嫩,一定要让主料下锅后迅速散开,要是挂糊后黏连成块,口感就翻车了。下锅的油温也要低,边炒边加热,油约九成热时出锅,单独再另炒配料,待配料快熟时,投入主料同炒,炒好的牛奶才能软滑不焦。
抓炒和熘炒相似,关键在于食材挂糊,再入锅油炸。随后呛炒香配料(入葱、姜、蒜泥等),放入炸好的食材,加入调好味芡汁。抓炒适用于质地新鲜、脆嫩的动物性原料,讲究一个外酥里嫩,明汁亮芡。调味呢,大多是酸甜咸鲜口,比如糖醋里脊和东北锅包肉。
挂糊的方法有两种,也决定了不同的口感:一种是用鸡蛋液把淀粉调成粥状糊,包裹性更好,适合炸茄盒、藕夹、椒盐蘑菇之类,香香酥酥。如果用清水代替鸡蛋液,调成的淀粉糊会更脆一些,炸锅包肉或是糖醋里脊,能拥有美妙的脆壳
。炒法的门道实在太多,今天的这篇文章先讲到这里了。喜欢的朋友欢迎收藏起来,我们可以展开讲讲复刻技巧与更多进阶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