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妇女节比情人节热闹多了。」 在距离妇女节还有 5 天的时候,我在微博上刷到了博主 @荞麦 写下的这句话。提前两个星期开始预热、筹划,我很喜欢这个变化。 但还不够。无论是在节日内外,女性的生活里,依然存在很多躁源,比起「节日快乐」,我们听到更高频的声音,常常是这样的: 「女生运动能力差」「女领导很难相处」「女生多听话可以少走点弯路」 比起鼓励,更多的是评判的声音,真的很困惑为什么总有人想教我,什么路才是对的。也偶尔会让人感到沮丧,为什么当一个女性想向上走的时候,总是,要面临更多的外界干扰。 今晚,我想分享几个关于身边的女性「向上走」的故事,以及她们在向上走的过程中,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声音,走出自己想要的路的。 在电影《死亡诗社》里有一段台词:「同学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前,比起千篇一律的「快乐」,我更想祝你,「冲出来」,找到自己的声音。
春天来了,我们山顶见。
我从小是一个体育非常差的人。 小时候和院里的发小们玩捉迷藏,我永远会被抓住;大学体测, 50 米成绩惨不忍睹,体育老师不可置信到让我再跑一次…… 运动绝缘,加上曾经因为情绪问题的导致的暴饮暴食,大三圣诞节,挺有力气的男性好友助力我摘下天花板的气球时,说扛不动我;也有损友开玩笑说过「小胖子,让一让」。 但这些事并没有真正刺激到我。我从没想过要改变。 直到有一年旅行,我认识了几个陌生女孩,来这里是为了参加马拉松比赛。其中一位女生,看起来非常瘦小,却有磅礴的能量。 「好酷」「好想试试」。 当时,我正在出版社实习,每天下班,得坐一个小时的公交回学校。计划好跑步的日子,我一放下东西就往操场上去。 刚开始真的太菜了。我跑得很慢,跑五圈就喉咙发痛,只能一点点加量……忍着口腔里灌风的血腥味,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再跑一圈」。
你知道长跑的时候,人会有一种什么感觉吗? 你会觉得世界与你无关了。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周围的人和声音都在退去,只有心跳和喘气越来越清晰。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你和脚下的跑道。 你好像,只关注你自己。 我一直跑一直跑,直到有一天,我冲过了 20 公里的终点线。 虽然后来,因为从楼梯上跌下来,摔伤了膝盖,无法再跑。但我不觉得自己在「跑马拉松」这条路上失败了。 就像《热辣滚烫》一样,没人相信 200 斤的杜乐莹可以参加拳击比赛;也没有人相信又懒、体育又差的我,可以一口气跑过 20 公里。 我还没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但我的确成为了更酷的自己。
刚工作那几年,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一直是「女二」。 我是这么跟朋友们解释的:不必所有人都当主角,女二的戏份也不少啦。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其实我很害怕站在灯光底下,成为众人瞩目的那一个。 和大部分女生一样,我从小受到的就是配角教育:凡事尽力做到最好,对待结果却不争不抢。就像游戏里,基本和 MVP 绝缘的辅助。 所以,当我和同事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我做了大部分工作,署名时,却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 比如,当公司想要选一个新领导,我明明可以胜任,但当我听说到一句「她太情绪化」时,就立马摁灭掉自己想争取的心情,并附和说:「我不行的,别选我」。
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必须去争取的呢? 是有一回,我负责了一个很重要的广告项目。 和以往一样,我把埋头准备文案资料的工作分给自己,把上台分享这种更出彩的角色留给了别的同事。但那次,负责展示的男同事在客户提问环节沉默了。 我紧张又生气,怕熬了几个通宵、躺在会议室的地板上想出来的创意不能很好地传达。 于是,我硬着头皮走上了台,语气里甚至因为愤怒和紧张而带了几分激动。 客户很满意。 走出写字楼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争取自己想做的事,才是最尊重自己的方式。 你知道吗?当你选择遵从内心的声音时,外界的声音也会随之而改
变。 我有一个小 6 岁的妹妹。 出生在普通家庭,我总觉得,作为姐姐有责任用自己的成长经验为她铺路。把我踩过的坑、撞过的南墙都告诉她,让她能少走一点弯路。 但妹妹偏偏很叛逆。 初中毕业时,她听信了宣讲,一门心思想去念职高。无论我怎么劝阻,她也听不进去,连中考成绩都没查,就去职高报了名。 而结果也和我预想得一样,她只待了两个星期,就发现,我的经验才是对的。 原以为这次栽了跟头,妹妹总该乖乖听话。但没想到她很快就接受自己选择失败,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从职高退学复读,重新参加中考。 我半严肃半吓唬地对她说:我也给过你选择机会,但你浪费掉了。这次你只能自己想办法。 妹妹认真思索过后,居然答应了。她一边争取向职校要回了一半的学费,一边开始勤工俭学,靠自己去挣剩下的学费。 重新回到学校后,我清晰地感觉到了妹妹的变化:起早贪黑地念书、跑步,对待考卷上的每一分都尽力而为。尽管最后她只是以一个普通的成绩,考进了一所普通高中,但几乎所有老师都跟我称赞过她
的努力。
我想起自己在面对工作时,似乎很少有妹妹这样的勇气,反而时常因为害怕出错,或者害怕哪里做得不够好而不敢尝试。 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是没有承担失败的底气的。但妹妹的变化让我意识到: 原来错误的路也很重要。如何面对和处理失败,也是生命经验里重要的一环。 现在,我不再试图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嵌套到妹妹身上,试图替她安排好一切。 我们变得更像战友,我依然会告诉她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但只是为了让她了解更多的人生选项,而不是帮她做选择;同时,我也在她身上,学会了可以尊重外界的声音,但永远不要停止。
不要害怕犯错。
-
写完这些故事,我还想和大家谈谈最近看过的一个 TVC 《她的攀登》。 三名女性攀登者,涉过铺满碎石的陡坡、走过大雪覆盖的山脊、挤进犬牙交错的冰缝……独立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雪山自主攀登,并共同开辟出了一条新的线路,命名为「她的攀登2024」。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从过去到现在,雪山自主攀登都是一项以男性为主场的运动。 女性需要考虑更多天然生理层面带来的月经、如厕问题,过往大部分登山装备都是默认为男性设计的,女性想要使用只能靠同伴口口相传的经验来改进……但山却不会因为付出了额外的努力而对女性优待,「大山面前,没有性别」。 也会收到更多看不见的「好意规训」。登山这项时常和「冒险」「挑战」伴行的运动,好像天然与过去对女性习惯性的要求「温柔静雅」「安分守己」相悖。 于是,这样的声音时常萦绕在她们的耳畔: 有的来自父母,「为了玩户外放弃一份高薪工作,你这是自毁前程」有的来自身边人,「她就是个『疯子』」有的来自社会氛围,「女人最好还是到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 成员之一的张心怡,拥有整整六年的户外经验,热爱骑行、越野和自由攀登。但在这次攀登前,从来没听说过,有哪条新路线是完全由女性成员自主完成的。
但总有一些顽强的种子正在坚韧的生长。另一位成员刘启兴曾经是设计师,后来因为热爱户外成为了成都领攀登山培训学校的在职教练。
她遇见过一位女性户外爱好者,每次都会指定她做领攀,因为她想证明男性不用在场,她们也能做到所有事。 30 岁之后才开始接触户外的赵梅琳,本职工作是金融,一个同样由男性主导的领域,身边充斥着和性别、年龄焦虑有关的规训的声音。
但她却选择走向心中的向往,开始雪山里的生活。
比起做「该做的事」,她更喜欢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奔跑的自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块肌肉在迸发出生命力:「有强度的生活让我更强大」。 全神贯注地攀登与挑战极限,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女性同伴之间的支撑,让她们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一路向上,坚定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攀登时的心跳才是我的主旋律」「无需解释,攀登就是我的回答」「雪山让我在30岁后重启人生」……
KAILAS凯乐
片子里有一个画面让我格外动容,是即将抵达海拔 5348 米的终点时,她们隔着冲锋衣拥抱在一起,感受同频的内心。 她们曾经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也许永远不会有交集,是向上走的力量,向「 5348 」进发的声音,让她们连接在一起,命运与共。 而看到这部片子的我,也感受到了——她们内心的声音,也在向上走的过程中,被不断地扩散开来,淬炼成自己的信念,也在更多如我一般普通的女性心理,制造出回响。 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则漫画。 在一面长长的白墙上,挂着一个指示牌:女性通道。指示牌下方是一个人形孔洞:细长、纤瘦、标准,意味着,只有这样的女性,才能顺利从这个通道通过。 一位身材微胖的女生看到后,立马开始拼命锻炼。但下一格,她并没有像其他人期待的那样「瘦身成功」,而是变得非常的强壮,浑身上下充满了肌肉。
她径直走向那个孔洞,将「标准」的形状撞得稀巴拉,变成了一条非常宽阔的通道。 她回过身,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下所有女生都能通过啦。 作为女性,实在是太熟悉这些有外界的声音构筑起的高墙、险峰,是来自身边女性的坚韧与勇气,让我们逐渐学会如何屏蔽噪音干扰,尊重但不妥协,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寻找到内心,让自己、也让更多女性可以肆意生长,自由向上。
也许每一位女性的成长,都是一场漫长的攀。 我们在崎岖的风雪里寻路,一步步地,踩出丰富多样的生命经验,也为身后更多的同伴,提供信心与指引:
不要害怕,不要被外界的噪音束缚,要听从自己的内心。这条路我们可以通过,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