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欄> 文學與教材

Post date: Sep 1, 2012 6:05:52 PM

作者: 顏志豪 / 著有《變色羊不吃青菜》和《送馬給文昌帝君》

教材與文學作品主要的差別,在於教材有設定的對象、特定的知識內容,主要是以知識的傳遞為主。以此,課程的規劃與難易度,均對於設定學生的不同而有所考量。教材的讀者就是學生,學生透過閱讀的過程當中,充分吸收教材所教導的知識,是教材最主要的目的。

然而,文學作品並非以教學為目標,雖然許多文學作品都帶有許多警世訓誡,但是這是文學作品中的自然呈現。基本上,文學作品的閱讀對象為讀者而非學生,讀者總是希望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享受到閱讀樂趣,而非從讀物當中學習到知識。換言之,教材較為冰冷,主要呈現知識的傳授,相對文學作品強調透過閱讀追求樂趣,是非常不同的。

坊間教材編寫的模式大都以問答的方式呈現,透過問答方式讓學生經過演練,學習知識,也就是所謂的填鴨式教育。此種學習方式講究不斷的練習以達到學習效果,因為不斷的演練容易感到疲倦無聊,所以效果容易不彰。

若是教材能結合文學作品的概念,換言之,將文學作品中的情境模式,融入教材的知識內容,使得知識變得有情境和故事性,一來可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也不致使得教材變得乏味無趣。冰冷知識變成是有故事性的脈絡,讀者可在故事中學習,使得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這套教材與坊間教材最大的不同,在於故事性的增加,也就是文學元素的使用,使得教材更為活潑生動,讓孩子體驗情境式的學習,透過孩子與教材的互動過程學習知識,教材似乎變得更好玩。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透過情境的認識與解讀,才能對於語言有絕佳的使用,而是死板的填鴨式教材只會讓學生考高分,而是結合生活、環境、文學、知識的有機教材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利用語言達到溝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