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欄> 雙語?全美語?

Post date: Jul 5, 2012 12:47:47 PM

作者:親子作家-吳敏蘭 老師

幼稚園的孩子該不該學英文?有許多爸爸媽媽對這個問題常常覺得很迷惘。過去幾年來,因為「三到六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這個口號,許多家長讓孩子提前接受英語教育,甚至將孩子送往全美語幼稚園。幾年下來,學者專家不但推翻了這個所謂「關鍵期」的迷思,並指出有了母語的基礎後,對於學習第二語言較有幫助。許多不同的聲音此時也逐漸浮出檯面,例如接受全美語教育的孩子在母語學習上的挫折、沒有受過幼教訓練的外籍老師對於幼童的影響等,都是值得家長們去深思。

我個人認為,在不影響本國文化認同與母語學習的前提下,如有機會提升幼兒學習第二外語的興趣與能力,並不需要限制孩子在這段時期只能學習一種語言。因為幼兒階段對聲音的敏感度較高,對於不同語言的發音、語調,都有較好的模仿力,而且幼兒「不怕犯錯」,這是學習第二外語的優勢。此外,在這個階段讓孩子接觸第二外語,不管是英文、法文或日文,都只是讓孩子有機會多接觸不同的語言文化,只要家長與老師不要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有過高的期望,就可以讓孩子沒有壓力、快樂的學習,進而帶領孩子開啟世界的一扇窗。

就目前而言,英語是實體世界最通行的語言,也是網路世界的主要語言,許多家長希望孩子早一點開始學英語,以後才不會輸給別人,但是對於雙語學校及全美語學校的選擇,往往很難以決定。我個人認為,三至六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學習母語的重要階段,家長應該在這個階段奠定孩子母語的基礎,培養孩子對母語的興趣及未來閱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自己本土文化的認同。因此,家長們在安排孩子英語課程時,絕對不要偏廢了本土語言及文化。

全美語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教學是美國早期針對移民設計的,目的是希望移民很快就能聽說美語、儘早融入社會。然而,隨著移民人數的增加,種族、語言的逐漸融合,現今的美國教育已經意識到雙語、甚至是多語的重要性及其價值,也認為移民對其母語文化的認同與保存,有助於美國的多元化。因此,許多公立學校紛紛成立各種雙語學程,例如西班牙文和英文,中文和英文、韓文和英文等等。

雙語學校有許多的模式,有的學校是以兩種語言、相同的授課時間來教授所有課程,例如中英雙語學校,可能上午全部用英文教學、下午全部用中文教學。有的學校則是同一學科以兩種語言來授課,例如數學課週一用英文來上、週二就用中文來上。我在哈佛念雙語教育碩士的時候,曾到西班牙文、英文雙語學校做研究。由於美國移民中許多都來自西班牙語系國家(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五分之一),所以這所學校每一位老師都是「雙聲帶」,輪到說西班牙語就說西班牙語、該說英語時就說英語。不過其他雙語學校就未必能找到那麼多同時嫻熟兩種語言的老師了。

根據許多對雙語學程所做的研究,發現這種環境培育出來的孩子,對其他文化和語言的包容性和接受度比較高;他們或許開始的時候,在語言學習上需要多一點時間,但是一旦到達某個程度後,學業成績往往比進入全美語班的移民孩子來得高。幾年前我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曾針對全美語幼稚園做了一個為時一年的研究計劃,研究孩子在全美語幼稚園中的第一及第二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令人憂心的現象。例如在一些全美語學校裡,負責教學的全部是外籍老師,本國老師只管「保育」——也就是陪著孩子上廁所、吃點心、睡午覺,而不參與教學。久而久之,孩子們明顯感受到外籍老師的「地位」遠比本國老師為高,加上學校強力執行「No Chinese!」,有時孩子還因為說了中文而受罰,長期下來,往往會造成孩子有「外國文化優越感」的心態,也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會說英文就高人一等。假如家長當初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是期望他對於各種文化都能包容接受,那這樣的做法顯然就與之背道而馳了。

教學的責任完全交給外籍老師,碰上與本地文化有關的課程時,還可能會突槌。我就親眼見過這樣的例子。一位外籍老師才到台灣三個月,就碰上「中國新年」這個教學單元,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的他,在講「年獸」的故事時,竟然說「The monster YEAR looked like an eel」(年獸長得像條鰻魚),讓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外語的學習固然重要,幼稚教育的其他環節也不容忽視,若是爸媽最後決定選擇全美語的環境,在家就要多注意母語及文化的教育,多和孩子一起閱讀童書,教孩子認識中文,不要以為在家反正都說國語就夠了。如果只顧到孩子的英文程度,到最後孩子中文能力還不如英文,或者進入小學後反而排斥中文,不是太可惜了嗎?

資料來源網站:http://www.gkids.com.tw/children/2-default.asp?id=100